9月18日,南僑機工余漢洲的后代余天昆在莆田向筆者展示他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徽章等的收藏證書。余天昆說,捐贈父輩的抗戰文物,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華僑歷史,了解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歷史。
9月初,余天昆趕到北京參加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史料展”,在開幕式上,余天昆代表莆田籍南僑機工后代,將珍藏多年的父輩的南僑機工文物捐贈給抗戰館,有10多張老照片,還有歸國華僑證明書、駕駛證、南僑機工復員紀念章及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頒發的獎狀等。
余天昆的父親余漢洲是南僑機工,于1939年積極響應陳嘉庚的號召,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從馬來西亞回到國內當汽車司機,奔波于滇緬公路上,參與搶運抗戰物資。抗戰勝利后,余漢洲回到馬來西亞。新中國成立后,當余漢洲聽說國內建設需要大量人才,他毅然回到國內,被安排到原莆田縣華僑組工作,1970年又調到原莆田縣干部招待所工作,直至1978年退休。1995年,余漢洲告別了人世。
余天昆說,由于種種原因,了解當年回來參與抗戰的南僑機工的人不多,這次,聽說北京要舉行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史料展”,讓更多群眾了解南僑機工的抗戰史,心里頭很高興,馬上決定把父親非常珍惜的抗戰文物捐贈出來充實史料展,而且,他還與莆田籍南僑機工林肇昆和莆田籍南僑機工連文瀛的后代聯系,把事情一說,他們也非常愿意把父輩的一些抗戰文物捐贈出去。
為了宣傳南僑機工回國的抗戰史,莆田籍南僑機工后代作了不少努力,南僑機工連文瀛的后代出資在梧塘鎮南坡村建立了南僑機工紀念亭,而且家庭經濟一般的余天昆,也在新縣鎮夾漈山上建了一個南僑機工紀念碑,刻上莆田籍南僑機工的抗戰事跡等。
南僑機工的全稱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各地回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汽車司機與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抗戰爆發后,我國沿海口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后淪陷,國際軍援運輸瀕臨斷絕,僅滇緬公路成為唯一的國際通道。由于國際通道上嚴重缺少司機,3200多位南僑機工于1939年應陳嘉庚呼吁,回國服務抗戰。當時共有9批機工回國,總數達3200多人。這些南僑機工在回國的7年服務當中,為抗戰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和犧牲。其中犧牲寶貴生命的達1000多人,約占機工總數的三分之一;抗戰勝利后,返回南洋的也有三分之一;而其余的三分之一,則由于各種原因留在國內。(林劍冰)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