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村跨越600年的認親
在鄭岐村,村民鄭成意說他們村鄭氏宗譜叫《白麟譜》,但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場大火中燒毀了。今年浙江浦江縣鄭義門的鄭氏宗親會會長來到鄭岐村后,他們才知道為什么他們的族譜叫白麟譜。原來是因為在鄭義門的鄭氏宗祠門前有條溪叫白麟溪,進門后,右側有一
石碑,有元朝丞相脫脫所書“白麟溪”三字。
另外,鄭岐村村民喝酒劃拳,說到九這個數字時,會說“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來的呢?浙江鄭義門也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浙江鄭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為 “鄭義門”、“孝義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與建文帝傳說息息相關的鄭義門,曾在建文帝朝當過翰林待詔的鄭洽,后來隨著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鄭義門尋了幾百年不見蹤跡。
“浙江的宗親說,我們90%以上是他們八世祖鄭洽的后代,因為族譜丟失,有人提議可以搞DNA鑒定,來測定鄭岐村鄭姓村民和鄭義門鄭洽后代之間的關系。”鄭成意說,這個提議兩個村都同意,但具體什么時候實施,還要等時機成熟。
建文帝出逃隨從22人
寧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組長王道亨說,他們收集的明人談遷《國榷》、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記載,1402年當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門時,建文帝從鬼門遁去,跟隨在旁的有22個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監察御史葉希賢、翰林待詔鄭洽等,他們逃出皇宮后到南京城光華門外神樂觀,一起商議了下一步的去向。
“接下來,他們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鄭義門,鄭義門因為孝義被朱元璋親封江南第一家,他們到這里來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說,在明人呂毖《明朝小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在1403年年初有一個叫陳忠的人向朝廷告發建文帝藏在鄭義門,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鄭義門搜查卻只看到了經書和史書,明成祖大怒,將陳忠以誣告罪名處斬了。
另外王道亨還提供了一首浙江鄭義門第九世鄭機(鄭機是鄭洽的下一代)的詩,并認為這首詩可以證明,鄭洽后來是和建文帝一同離開鄭義門的。這首詩收錄在鄭機寫的《希忠錄》中,是為鄭洽入祀鄉賢祠所寫,全文如下:孝義初緣御筆親,今將移孝作忠臣,蠻煙蜑雨同艱苦,長使君王戀此人。
“第一句是說鄭義門的孝義是得到朱元璋親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說鄭洽不能盡孝只能跟隨建文帝盡忠,并一起逃往南方過著艱苦日子。”王道亨說,跟隨建文帝到寧德的從亡大臣,后來有些失散了,現在能確定鄭洽跟來了,另外還有一位國子監生。
在上金貝村附近,研究小組發現了一個明永樂朝的古墓,通過對墓志的解讀,古墓主人叫林紹齋,是明初的一位國子監生,埋葬年代是永樂十二年,也就是1414年。
“我們查閱了七都林姓家譜以及周邊的林姓支譜,均未發現有叫林紹齋的國子監生,很顯然,這是一個外籍人,跟著建文帝來后,死在這邊,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場里。”王道亨說。
鄭洽其人
明浙江浦江人。洪武朝翰林待詔。宋廉學生。為建文帝二十二名亡臣之一。后半生追隨建文帝逃亡,下落不明。
據明人史仲彬《致身錄》載:明建文帝朱允炆遜國出亡,以浦江鄭義門孝義傳家,隨翰林待詔鄭洽隱居于鄭義門(今鄭宅鎮)之萬松嶺,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樂緝騎的搜捕。此井后稱“建文井”。萬松嶺后建為神龕,供奉建文帝遺靴,稱“老佛社”。(《浦江縣志》p568)(記者 郭亮/文 李劍準/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