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洽“生為護衛 死為守陵”,子孫后代跨越600年堅守
明代建筑的門庭牌匾“豹蔚南山”
浙江鄭義門也有一個相似的四角井
上金貝村古墓被專家論證為建文帝陵寢,這件事也讓山腳下一個鄭姓村落成了各方焦點。
“這個村我們是無意中發現的,有著太多的秘密,考證的結果是,這個叫鄭岐村的開基祖,其實就是跟隨建文帝出逃的22個從亡大臣之一鄭洽。”王道亨說,鄭洽跟隨建文帝直到去世,子孫后代也都留在山下為建文帝守墓,這完全符合忠智公鄭洽“生為建文帝護衛,死為建文帝守陵” 的忠臣性格。
鄭洽出自浙江浦江縣鄭義門,為此寧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還和浙江鄭義門聯系,對方還派人來考察。“他們斷言鄭岐村的鄭姓村民,90%以上是鄭洽的后代”。王道亨說,如果有需要,他們還準備讓兩個村的鄭姓村民作DNA鑒定,以確認他們之間的關系。
村里流傳鄭三合故事
前日,記者前往鄭岐村采訪,路過附近的濂坑村,寧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一位成員說,當地村民祖祖輩輩流傳著一個故事,當時村里有一位王姓始祖王進,在明朝永樂年間結交了一位遷到當地的鄭姓朋友叫鄭三合。村里一戶陳姓長者就將女兒嫁給了他,娶親那天,南山上金邶寺高僧也來喝酒,鄭三合管那僧人叫“師傅”,自稱“弟子”。后來,金邶寺那位高僧圓寂了。鄭三合便舉家搬到鄰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后來才搬到現在鄭岐村這個地方居住,并改名鄭岐,是現在鄭岐村鄭姓始祖。
“三合其實是就洽字拆開來,洽是水之合,岐是山之分,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義詞互解互義來表達真實含義的手法。”王道亨說,鄭洽不敢暴露真實身份而采取這種辦法,是很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鄭岐村里還有很多類似的狀況。
鄭岐村村民鄭成意說,在他們村里,老人一直都有傳下一條祖訓:鄭姓子孫永不出來為官,但因為什么原因,他們并不知道。
在村里僅存的6棟鄭姓民房里,記者還發現,有一棟建于明代的房子進院子后的門楣上,匾額寫著“豹蔚南山”四個字。
這四個字從字面上來解,根本解不通,也沒有這樣的典故,但如果將“豹蔚”兩字換成諧音的“保衛”就解釋得通了,也就是保衛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說,鄭洽所在的浙江鄭義門,有塊匾額“孝義門”,在鄭岐村有個老房子門口寫著“中義第”,估計這也是用了諧音的手法,其實應該是“忠義第”。因為鄭洽跟隨建文帝出亡在外隱姓埋名,不能盡孝只能盡忠,所以去掉孝字換成了忠字。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