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寫此文 2001年辭世
作者生前親筆書寫的一份文章目錄
張榮杰遺照
■百余字文章入選小學教材,鐫刻在億萬人的記憶中
■老區特區黨報聯手,揭開塵封半世紀的歷史謎團
有一篇課文,鐫刻在億萬人的記憶中,它的題目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一個謎團,困惑了人們半個多世紀,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昨日,革命老區瑞金與經濟特區廈門兩地黨報聯手,揭開了這個歷史謎團。
原來,文章作者名叫張榮杰,1958年任解放軍報福建記者組組長,當年他到瑞金沙洲壩采訪,見到了那口著名的紅井——1933年,毛主席為解決當地居民的飲水問題,親自帶領戰士挖了這口甜水井。解放后,老區人民在井旁立碑,上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十四個字,表達對共產黨、毛主席的感恩之情。
作者有感而發,寫下了一篇題為《保衛紅井》的短文,此后,該文經刪改后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為題編入小學教材,歷經至少六次教改,至今仍被保留了下來,成為新中國一代代小學生的啟蒙讀物之一。遺憾的是,在各種版本的教材中,人們始終找不到作者的名字。
7月1日,瑞金青年教師楊麗給《瑞金報》寫信,希望報社能幫她解開這個謎團。
8月27日,一封來自《瑞金報》的信函出現在廈門日報編輯部的辦公桌上。經過《瑞金報》多方尋找,作者很可能是生活在廈門第一干休所的離休干部。提供線索的是廈門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侯標利,20多年前他在第一干休所偶遇一位自稱該文作者的老人。
本報記者順藤摸瓜,幾經輾轉,在第一干休所找到張榮杰遺孀張皓。她出示的一份張老生前親筆書寫的文章目錄,基本證實了張老正是文章的作者。遺憾的是,張老已經在2001年離開人世。斯人已去,但經典將永遠流傳。
課文全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一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就在那兒住過。
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鄉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