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麟標老人在展示當年為紅軍礱米用的工具
“紅軍向東行,積極進攻沙縣城。沙縣有個盧興邦,兩團殘兵守孤城。蔣介石派了一師人,增援沙縣城。去到東路呀,都被我們消滅得干干凈……”
一聊起75年前紅軍攻打沙縣的情景,黃麟標就情不自禁地唱起這首時至今日還在沙縣流傳的紅軍打沙縣的軍歌。
故事藏了75年
今年95歲的黃麟標是沙縣鳳崗街道西郊村村民,盡管年事已高,聽力衰退,走路需要一根拐杖支撐,但精神很好,眼不老花,中氣充沛,記憶依然清晰。
“趁著我還在,我想把我了解的歷史都留下來?!庇谑?,老人娓娓向我們道出了心中的秘密———當年他曾為紅軍礱米送飯。
“貧苦人的隊伍,大家幫”
黃麟標出身貧寒,5歲喪母,10歲喪父,跟著兩個出嫁的姐姐過了幾年。紅軍到來那年,他20歲,獨自住在西郊村,一邊幫助別人放鴨子,一邊種點番薯糊口。
1934年1月,東方軍進軍沙縣。
黃麟標清楚地記得,紅軍進駐西郊村是在1934年1月8日。軍隊從富口方向出來,由西郊村的大小嶺小路下山,排著長隊,接踵而至,一個個穿著黃色的軍服,戴著軍帽,帽舌很長,背著包袱,扛著槍。
由于西郊村距離沙縣縣城5個多里路,和紅軍重要的活動區相接,所以就成了紅軍理想的落腳點。當天,整個西郊主村,還有峽子、巖頭、山平峽、橫坑等自然村,都駐滿了紅軍,總部設在村外的楊梅庵。
紅軍進村后,戰士們看到黃麟標在用石磨礱米,就請求他幫助礱米。“他們是貧苦人的隊伍,對老鄉們好著呢!我們都想辦法幫助他們?!庇谑?,黃麟標叫上村里的兩個年輕人,一起來幫忙。谷子是紅軍從百姓家里買來或老鄉們自發送來的,他們三個人一天為紅軍礱兩擔米,每擔130斤。
冒著彈雨,送飯到火線
1934年1月10日,紅軍主力移師至縣城西側,開始圍攻沙縣縣城,戰士們的口糧,需從城郊送上火線。黃麟標自告奮勇提出為戰場上的紅軍送飯?!凹t軍在大北門(今西山市場)攻城,飯就送到那里,一天送兩次,中午一趟,晚上一趟,直到15天后攻破沙縣縣城。米飯裝在一只籮筐里,另一只籮筐放碗筷和菜。飯是只用去掉谷皮的糙米做的,菜是芥菜煮湯,沒一點油星,共有百來斤重。送一次,來回得兩個小時。“他們怕我路上碰到危險,一個紅軍跟著來保護我?!秉S麟標說。
攻城,白天小攻,槍聲稀疏。到了下午四點左右,就開始大攻,槍聲稠密。快天亮時,就猛攻,震天轟響。“當時沒有公路,我們就抄小路過去,戰斗打得很激烈,城墻上的敵軍看到人影就開槍射擊,子彈在頭頂上啾啾地飛過……”黃麟標說,有一次送飯,他能看到子彈呼嘯著在他們的腳下濺起塵土,多虧紅軍戰士彎腰把他拉進旁邊的一個舊墳洞里躲起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后怕?!?/font>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