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困孤堡
東方軍司令員彭德懷和政委滕代遠分析局勢,確定“圍點、打援”的作戰方案。首先,采取清除殲滅土堡外圍之敵;阻擊外來援敵。其次,逐步靠近土堡縮小包圍圈,斷水、斷糧,迫降敵人。把主攻任務交給紅五師,紅四師負責打援。
1933年7月7日,紅五師十五團在寧化地方部隊的配合下,全殲固守在泉上土堡外圍的敵人,紅五師隨即將土堡嚴嚴實實地包圍起來。7月9日,盧興邦派遣309團企圖解泉上之圍,結果在延祥石獅嶺遭紅軍阻擊,擊斃旅長張興隆等官兵100余人,盧興邦之子、團長盧勝斌等300多人被俘,全團覆沒。至此,泉上土堡之敵已成甕中之鱉。
挖地道 炸土堡
圍困泉上土堡后,紅軍屢攻不進,于是改用坑道戰術。敵人搶來堡內老百姓的水缸埋入圍墻周圍,用“埋缸聽聲”的土辦法竊聽動靜。
第一次挖地道,很快被敵人竊聽到,遭敵人破壞,稻田里的水涌入地道,造成塌陷,紅軍坑道作業部隊遭受傷亡。
總結經驗后,第二次選擇了從土堡西南角農戶李力田家里掘進,并請求東方軍總部調來一個工兵連進行指導。紅軍一邊挖,一邊用木板背護,同時,又佯裝在西北角上挖地道,迷惑敵人。敵人果然上當,集中精力轟擊西北角,而西南角上靜悄悄的,工程進展順利。
經過10多天的日夜苦戰,7月18日夜,紅十五團終于完成對土堡的坑道作業,挖掘了一條長百余米,寬二三米,高二米的大坑道,并把舊鐵鍋打成小片和小石頭拌在土硝中制成炸藥,裝入3副大棺材內,成品字形疊放于土墻墻根下,用毛竹將導火線引出坑道外,然后用泥土堵了十余米塞緊。
19日拂曉,紅軍引爆了土硝,隨著一聲悶雷般的巨響,土墻塌下一個大缺口。經過激戰,土堡攻克,殲敵300余人、俘虜900余人,團長程泗海自殺,繳獲步槍700余支、迫擊炮2門、機關槍3挺、駁殼槍60支,還俘獲寧化新舊縣長2人及寧化、清流、歸化、長汀、石城等縣逃亡地主豪紳及地主武裝400余人,繳獲銀洋萬余元,。
“當時,我們堡內的百姓衣襟被綁上紅帶子,敵兵俘虜的衣襟上就綁白帶子做上標記,從南門走出來,各站兩邊。后來,這些俘虜每七個綁一條繩子,走著押送到寧化受審。”2006年還健在(現已去世)的李傳林老人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
泉上土堡攻克后,寧化東北部全部解放。接著,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東方軍解放了清流、歸化兩縣縣城及大片土地,貫通了閩西、閩北兩塊根據地,為第五次反“圍剿”打通了南北往來的通道。從此,東方軍聲威大振,敵人聞風喪膽。
參考資料:《寧化人民革命史》(張瑞蘭/文 張標發/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