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年五月,崇安紅軍局發布了楊峻德起草的《紅軍之意義》、《紅軍之組織》等文件,以此作為整編綱領。
17日,在閩北革命歷史博物館,武夷山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羅永勝指著《紅軍之意義》和《紅軍之組織》,對記者說起了閩北第一支工農紅軍的建立。
1928年12月5日,中共崇安縣委在上梅鄉燕子巖村召開會議,總結了第一次上梅暴動失敗的經驗教訓,決定在暴動隊員中挑選精干者重新成立脫產的農民武裝。
重建的崇安民眾隊,每隊人數掌握在在一二十人或數十人之間。這時,崇安民眾隊總指揮由陳耿擔任,這支革命武裝是崇安工農紅軍的基礎。
截至1929年4月,崇安民眾隊已發展到16支隊伍,有2000多人,500多支槍,鞏固和發展了以上梅、黃龍巖、吳三為中心的三塊游擊根據地。這三塊游擊根據地的區域分別為:上梅游擊根據地,黃龍巖游擊根據地,吳三游擊根據地。
4月下旬,崇安縣委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在上梅鄉下屯村召開會議,決定將紅色武裝的領導機關從軍政一體化的民眾局中分出來,成立紅軍局,由陳耿任紅軍局總指揮,統率崇安地區武裝力量。會議還決定將16支民眾隊,陸續整編為紅軍團。
其間,崇安紅軍局發布了由楊峻德起草的《紅軍之意義》、《紅軍之組織》兩個重要文件,明確規定:“紅軍就是民眾自己武裝之組織。紅軍是由民眾中最勇敢、最革命、最忠實之分子組織起來的。紅軍是專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殺盡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地主、資本家,及推翻國民黨的統治而組織的經常作戰之軍隊?!?/font>
中共崇安縣委以上述兩個文件為綱領,于1929年10月將活躍在武夷山內外的16支民眾隊陸續整編為各隊紅軍。同月,崇安縣委在嵐谷區黃龍巖村召開各隊紅軍負責人會議,決定將各隊紅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十五團”,全團轄3個營、9個連和1個特務連,共500余人。團長陳耿,副團長左詩贊、丁細亻弟。各連都建立了黨支部,直屬崇安縣委,從而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十五團的成立,為在更廣大的地域實現武裝割據創造了堅強的武裝后盾,成為閩北第一支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工農紅軍隊伍。(朱旺龍 林勇)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
- 2009-08-02湖南瀏陽環保局正副局長因鎘污染事件被停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