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土匪防煙攻
李光地在被山賊綁架這一年中,真可謂死里逃生。其孫子李清植撰文稱,李光地被困匪巢中時,氣宇軒昂,非同凡人,并不時取山賊的書閱讀。林日勝很是驚訝,每次看到他經過時都起立表敬意。
一天,林日勝召集眾山賊時,李光地作詩句“戟插云天疑雪結,師行地水似風來”。林日勝在聽了通曉詩文的同黨解釋該詩意思后嘆道,“(李光地)真英物也”。后來,李日燝帶人攻下數個匪巢后,林日勝不得不挾帶李光地四處逃竄,想以其為談判籌碼,所以才沒有加害于他。
有一次,李日燝發現林日勝躲在一個山洞里,他不知道李光地也在其中,于是下令用火攻,用煙熏,山賊死傷不少,唯獨李光地平安無事。山賊覺得奇怪,問他是怎么回事,李光地說,“伏身以面貼土上,只離分寸,則煙氣不侵矣”。山賊跟著學樣,果真沒事。
康熙御書褒獎
李光地平安回歸,其父非常感激李日燝,他告訴李光地,有朝一日發達了,一定要彰顯伯父的事跡。
李光地62歲時,已貴為吏部尚書的他向康熙講述了少年時代這段被土匪綁架為人質的經歷和伯父相救的經過。康熙很感動,為褒獎李日燝,他御書了“在原至誼”四字賜給李日燝。拿到康熙的御書后,李光地當即把它送回湖頭老家。李日燝又將它銘刻在大理石上,并由此傳了下來。此外,在其修建的“問房大厝”里,還有一個廳就叫“至誼堂”。不過,隨著時光流逝,銘刻上述四字的大理石碑漸漸被遺忘,并被挪作他用,尤其是前些年,甚至有人在上面碾壓花生,致使石頭表面的字跡受到磨損,康熙的御印也模糊不清。在了解到該碑文來歷后,李日燝的后裔對此頗為重視,將它清理出來。
記者見到的“在原至誼”四字,被分別銘刻在兩塊規格不一的大理石上,合二為一成為一個完整石碑。至于康熙的御書為何被分刻在兩塊石頭上,李日燝的后裔推測,這些石料都由云南采購而來,比較難得,估計當時正好沒有一塊完整石料,遂將兩塊合在一起,成了現在這個模樣。目前,這塊石碑已得到李家后人妥善保存。(記者 劉波 實習生 李阿小)
■相關鏈接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安溪湖頭人。康熙九年進士,累官至兵部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在平定三藩、統一祖國大業、治理河患等方面,有卓著貢獻。康熙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