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指的是水中陸地。汀江河與南山河在這塊盆地中交匯,形成一個丁字形,把陸地分隔成三塊,于是,這三塊水中陸地就被叫做三洲。
縣志上說,未有汀州,先有三洲。依著汀江水,三洲早早地形成集鎮,并興旺起來。作為汀南一個重要的碼頭重鎮,在發達的航運推動下,三洲一度商賈云集,商旅不絕,“日見船帆不斷,夜泊船桅成排”,描述的就是當年的繁華景象。到了明清時期,三洲更成為汀州府三大驛站之一,儼然是汀州水陸交通的樞紐和貨物集散中心。
如今,汀江在三洲河段已無當年氣勢,河床抬升,少水無船,昔日的繁華煙消云散。行走在河邊,橋頭還有始建于清代的祠堂,供奉的卻是海上女神媽祖,小小的三洲鄉,這樣的媽祖廟有三座,足可見當年航運之發達。
我們從南城門進村,找尋時光的碎片。小小的土墻就是當年的城門——元末時的遺物。當時,三洲出了個懷遠將軍叫戴應壽,為了防備賊寇,回鄉的將軍主持修建了三洲城墻。如今,當年的工程至今只剩下南城門。門后就是三洲特有的圣帝廟,所謂圣帝廟,是前面供關公,后面奉孔子,廟不大,但香火旺盛。客家人崇文尚武的精神,在一座小廟中找到物化體現。
順著三洲老街行走,會路過四角亭,亭中掛著一塊古進賢鄉的牌匾,牌匾是后人立的,赫然題著乾隆大帝的御筆。這是三洲人的驕傲,傳說乾隆南巡到三洲碼頭,乾隆獨自上岸游玩,于四角亭歇腳時落下了隨身包袱。等回頭找尋時,發現包袱還在,而且還有人在邊上看守。乾隆感慨民風淳樸之余,御筆手書“古進賢鄉”。今天看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非常可疑。但卻不妨礙三洲人繼續傳說,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家鄉是真真正正的禮義賢鄉,不管乾隆是否真的來過。
說到賢鄉,總要有些文化色彩。三洲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古村落,客家人最敬祖宗,不管在哪里,修建得最漂亮的往往是祠堂,三洲也不例外,氣勢恢宏的明德堂就是例子;客家人也最敬讀書人,不管是三閭大夫廟還是“培植惟勤”,書院總要比住處好。行走在老街上,我們路過大大小小的古民居,都可以讀到三洲人“耕讀傳家”的人生哲學。
“聊可自娛”是一幢清代古民居,建造者非官非宦,僅僅是一戶殷實人家。但從房子的名字,我們能讀到主人豁達的人生態度。在這幢宅子里,每個細節都會帶給我們驚喜。進門看到的是高朋滿座,橫屋里,門窗上雕刻的不是花花草草,而是一副對聯,“宜交盡鴻儒,豐待無白丁”。還有更多的字、詞,隱藏雕刻在你偶爾一瞥中,當你發現它們的時候,不由會心一笑。
耕讀傳家,方可聊可自娛。這在散落于各建筑里的對聯中可以找到蹤影,“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居家惟勤儉,處世在讀耕”;“精農精工利人利己,煉文煉武興國興家”。
煉文煉武興國興家,在這樣環境熏陶下,近代三洲也走出了不少風云人物。紅色革命時期,毛澤東、朱德在這里設立了“永紅鄉”,近千名三洲子弟參加工農紅軍,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當年的紅軍標語、毛澤東舊居、蘇維埃舊址也存在于三洲的古建筑群中,閃耀紅色光芒。
在三洲,每一幢老建筑都有他自己的故事,走進它,細細品讀,是一次不錯的時光漫步。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