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人士現場鑒定碾藥槽
南安水頭鎮后園村出土 考古界人士稱是“臺灣醫祖”沈佺期用過的
昨日,考古界人士對南安水頭鎮后園村村民翻建“沈氏家廟”時挖出的一個古代石質碾藥槽進行考證。經考證,考古界人士認為,這是“臺灣醫祖”沈佺期用過的碾藥槽。這個碾藥槽的出土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將對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
被埋祖廟下數百年
記者趕到后園村時,發現沈氏村民早已將碾藥槽搬到一位村民家里珍藏。記者在該村民家中看到,碾藥槽質地為花崗巖,呈船形,上寬下窄,槽的正上方有一道狹長的溝,是長年用圓形鐵餅碾草藥留下的印記。碾藥槽寬28厘米,高30厘米,頂部長85厘米,而底部長只有44厘米。碾藥槽風化很嚴重,四角都留下了歲月磨損的痕跡。“這不是完整的碾藥槽,肯定還有一塊跟它配套的圓形鐵餅,鐵餅正中間穿過一根木棍,當年行醫的人就用雙腳踩著木棍的兩端,來回倒騰,慢慢將草藥磨爛、碾碎。”考古界人士劉志成邊介紹,雙腳邊做踩踏的姿勢。
南安侯源沈氏家廟管委會秘書長沈玉鋁告訴記者,5個月前,沈氏村民在重修“沈氏家廟”時,從祠堂大廳靠墻腳的地板下挖出了這個石槽。起初村民們對這塊古怪的石頭沒有多加在意,有的村民甚至想要將其和其他廢土石一起丟掉。“那天我剛好去祖廟,因為我知道這座建于明朝年間的祖廟是為了紀念我們先祖沈佺期的,而沈佺期又是一位名聞鄉里的名醫。我就馬上制止他們,說這有可能是先祖留下來的遺物。”眾人立刻將石槽搬運到隔壁一位村民的家里。
后來村民們查閱族譜等相關歷史資料了解到,沈氏家族只有明代沈佺期與其父行醫。村民又請來專家對石槽進行鑒定,終于可以確定這就是先祖沈佺期用過的碾藥槽。由于怕有人知道它的價值后把它偷走,后園村村民一直沒有向外界透露他們的發現。“這個石槽被埋祠堂底下有數百年之久了,我估計是清朝年間人們修葺祖廟時,不經意間將它埋在底下的。”劉志成這樣認為。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