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子木偶劇節目繁多,按朝代分期,一個朝代都有幾十個節目,可演出幾天甚至半個月。節目內容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上天類,為神仙佛祖故事;一類是人間類,為帝王將相故事;一類是民間類,為漁樵耕讀故事。經常演出的節目有《岳飛傳》《薛仁貴東征》《薛丁山西征》《三國演義》等連臺本戲。
創始人王明秀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土地山神、樵夫村姑、黎民商賈等正反人物角色及城郭田園、宮廷茅舍、平川峻嶺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與自然環境等分別編寫四言八字唱詞,唱詞精美通俗,朗朗上口。
傳子木偶裹衣穿戴,文則錦衣繡袍,道白為地方官話,只有郭公木偶上場全用浦城方言。郭公又稱郭郎或郭禿,浦城人稱“王乞子”,類似戲班中的丑角,插科打諢、調侃戲謔、裝聾作癡中透出機智,玩笑胡言中蘊含著真誠,“王乞子”的滑稽逗笑,讓傳子木偶充滿濃烈的喜劇風格,深受觀眾歡迎。這個木偶的不同之處在于腦后多一根提線,眼睛和嘴巴等閉合自如,舌頭能伸能縮,惟妙惟肖,形神兼備。
藝術價值:不見經傳浦城獨創 木偶劇中一朵奇葩
專家們認為,在中國的民間木偶劇發展史中,浦城提線傳子木偶具有其獨特性,而且不見經傳,應屬木偶劇中的奇葩。由于傳子木偶戲出自本土文人創造,并能廣泛吸收民間文化,且長期植根于百姓鄉村土壤中,與其他木偶戲相比較,其獨特性在于:一是基本的唱腔曲牌為民間歌謠之精華,18首歌謠,男女各半;二是部分高腔唱法,高腔的運用如今已趨于消失,這點彌足珍貴;三是道白穿插使用浦城方言,具備地方性特征;四是設置說臺,因為別的戲班唱白均由正、副提線手擔任,而唯獨浦城提線傳子木偶由說臺者統領,這是很大的區別;五是傳承譜系和脈絡清晰,有百歲老藝人姜安民,又有年輕傳承者葉楊忠。
專家們說,目前中國文化部正在組織中國木偶劇史重點課題研究,浦城提線傳子木偶一定能進入中國木偶劇史之大全,而且在即將舉辦的法國世界木偶戲博覽會上,也會出現中國浦城傳子木偶的介紹。(記者 方煒杭 徐樹才 通訊員 王樹瑜)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