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子木偶是閩北浦城民間藝人創造的獨有的木偶新劇種,屬提線木偶,不久前入選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浦城傳子木偶表演
浦城提線傳子木偶入選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從事中國木偶戲研究的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葉明生先生,研究世界木偶劇史專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東亞系教授陳李凡平女士,美國亞特蘭大木偶中心藝術總監、BGSU大學教授柯白波先生,3位中外木偶劇史研究專家來到浦城,普查提線傳子木偶的歷史淵源、傳承譜系、藝術特征、相關器具制品及設備,并提出了保護建議。
傳子木偶是閩北浦城民間藝人創造的獨有的木偶新劇種,屬提線木偶,演出的節目自隋朝開始,到明朝為止,內容是每個朝代的歷史故事,因此得名——傳子木偶。
歷史淵源:誕生于300多年前,傳承十代藝人難覓
傳子木偶誕生于清順治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順治年間,浦城紳士王秀明由于打小就酷愛戲曲,成年時常集友吹唱,久而不足于樂,思而再三便突發奇想,命匠人根據《水滸傳》人物制成108個木偶,罩以戲曲服裝,稱108將。但對于這個數字,專家們看法不一。
現居住在永興鎮巖嶺村的百歲老人姜安民是浦城傳子木偶的第八代傳人,雖已是101歲高齡,但除雙目失明外,精神矍鑠,聽力甚好,思維清晰。關于傳子木偶的歷史,他向我們娓娓道來:自王秀明開始,傳子木偶至今已傳至第十代,第一代王秀明,第二代至第五代均為王氏家族一脈傳承,從第六代開始傳給外姓。第十代目前有20多名藝人,分布在浦城富嶺、萬安一帶,都為師傳。
傳子木偶的發生、發展,經歷了清初的產生、形成期,清中期與民國的成熟、興盛期,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文革”前的新生、轉折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后至今進入搶救、復蘇期。1987年,浦城縣有關部門對傳子木偶展開摸底調查,并將有關資料記載于縣志。
表演特色:一捆竹竿兩擔箱,三塊門板四人唱
傳子木偶高約0.7米,用細篾編成軀體,每個木偶配備一塊寬0.5米左右的提線板,板上栓12根線,線的尾端訂在木偶身上,演出時藝人以自己的手指牽動連在木偶身上的線,使木偶關節活動靈活。
傳子木偶戲班藝人少,器具固定,設備簡單,可隨叫隨演。登臺藝人4人,其中主臺1人,開臺報幕,各種角色都要會演;上手1人,操二胡、吹嗩吶等;鼓師1人,一鼓一鈸一鑼;提線1人。藝人圈里戲稱傳子木偶是“一捆竹竿兩擔箱,三塊門板四人唱”,竹竿與木板是搭臺所用,箱裝木偶,因為木偶多,要用兩擔箱,4個藝人都要會唱。
傳子木偶源于浦城古代民歌的繼承,但由于唱詞為文人所編,節目都是一些歷史故事,唱詞優美大氣,又有地方風味,細膩而不粗獷,文氣而不拒明快,既適合鄉野村夫的審美要求,又能得到文人紳士的欣賞。唱腔吸收民歌的精華,唱歌謠,亦稱歌謠腔,聽起來近似道士腔,節奏好似曲牌體,但無曲牌名,部分還采用高腔唱法。高腔的運用如今已趨于消失,這點彌足珍貴。
說臺是傳子木偶的一大特色。因為別的戲班唱白均由正、副提線手擔任,而唯獨浦城提線傳子木偶由說臺者統領。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