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三班鎮:活在最后的古龍窯——月記窯
http://www.caoliu14.com?2009-06-25 10:17? ?來源:泉州網
我來說兩句
滿倉
月記窯,俯臥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洞上400余年,以薪柴為食,哺育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茶壺、陶罐。數百年來,多數古窯址或遭毀棄、或隱沒于世,惟有月記窯,仍然薪火相傳,延續著生生不息的瓷史。
繞過洞上的盤山小路,扎堆的枯柴整齊地擺放在龍窯邊,數百年廢棄下來的瓷碎片層層疊疊,和煦的陽光暖暖地曬著窯場上的陶坯,簡陋的車間旁,古老的水碓車依然在水流的沖擊下有節奏地旋轉,一下一下舂搗著瓷土,發出低回、沉重的吱吱聲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悠久的歷史。
據載,德化龍窯始建于唐代中晚期,一般長20米,坡度在10度至28度之間,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設火膛,窯室分若干目,階梯通道兩邊放窯門若干個,裝出制品通道。每節兩側窯墻處設投柴孔,對稱排列。窯尾設擋火墻,墻底部放通煙孔,墻后設煙火巷,俗稱煙囪,高3米,寬0.4米,長依窯體而異。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熱。
德化現代陶瓷藝術家徐曼亞在他的《瓷史》中說:“洞上之月記窯,亦為德化負有盛名之瓷窯。”龍窯伏山勢而上,裝窯的工人需抬坯到不同高度位置的窯室,他們用肩膀扛著坯板,腳步平穩,緩慢而上。老窯工說,現在龍窯約半個月燒一次,主要燒一些陶罐、茶壺,每次裝窯就要用上四五天時間,點火時一條窯要燒24小時,燒窯時要12個人看火添柴。
一位老窯工說,雖然古窯制瓷的過程漫長,然而,開窯時的心情,往往是興奮的,正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們離開的時候,窯墻邊一臺古舊的收音機正飄出一曲悠揚的音樂,徜徉在窯場上空。輕撫龍窯內那被火光磨滑了的墻壁,古老龍窯,此刻正淺淺低吟。(記者 潘登 石勇 胡彥明 顏雅婷)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