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溫氏族譜記載:“五胡亂華之際,溫氏族人隨中原士族南遷,部分后裔遷居江西石城。唐僖宗時,溫鋼寶避黃巢亂,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笔谧怨啪褪怯哨M入閩的要沖,當中原百姓跋涉千里,越過武夷山脈的站嶺隘口后,驚喜地發現面前便是一馬平川、一百多平方公里的石壁盆地。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成了南遷難民的避禍樂土。
到了南宋末年,石壁遷入的姓氏超過63個,人口已經增加到11萬多人。之后,他們繼續遷徙,向閩南、粵東、廣西、云南、四川走去,甚至連橫亙面前的大海也不能阻隔客家人的腳步。不斷有不安現狀的客家人,漂洋過海,向臺灣及南洋走去??梢?,在客家的歷史中,石壁還扮演驛站的角色。更多的客家人從這里開始新的遷徙,走向新生活。
探訪
古道尋訪者阮任藝帶著對客家祖先遷徙路線的好奇,來到寧化石壁,尋找站嶺古道。古道從石壁西至江西石城縣77.5公里。
在石壁江口村,3個孩子成了他的向導。他們一行在兩人高的雜草里艱難潛行,路只有20厘米寬。一個孩子說,以前2米多寬啊,沒想到路這么難走,就在三四年前,他從這條路一直走到江西的大畬村,幫助大伯干農活。
原來,古道兩頭的村民都有不成文的規矩,每年約定一個時間同時清理古道上的雜草。可是現在古道走得人少了,也沒人清理。雜草很快把古道覆蓋,甚至阻斷道路。
他們一行在草中穿行三個小時后,就到達江西石城與福建寧化交界的站嶺隘口之上。他本想從站嶺走到江西的石城,但是江西段的古道已經徹底被灌木淹沒了,根本無法前行。他只好返回搭班車去石城。
來到石城后,他在縣城內找到了明萬歷年間修建的鎮武樓,門樓上一塊紅砂巖石碑上鐫刻著“閩粵通衢”四個大字,印證了這條穿門而過的石道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石壁,他還看到很多破敗不堪的祠堂。在黃氏宗祠,一位老人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啦,很少會再回來祭拜祖宗啦!”客家傳統的宗族觀念似乎在年輕一代中漸漸消失。其實這也是他在各地旅行普遍感受到的現狀,城市化像無數條吸管,悄悄抽空了古老鄉村傳統的生命力。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