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魯的墓志銘由玄武巖磨刻而成
昨日,記者在一收藏愛好者家中看到清末狀元吳魯及其第四子吳鐘善、四媳丁宜人等人三方墓志銘。專家稱,吳魯是泉州最后一位狀元,他的墓志銘還是第一次公之于世,因此顯得格外珍貴。
記載泉州最后一位狀元生平
吳魯的墓志銘由兩塊雙面書刻,各長68厘米、寬35厘米 、厚2厘米的玄武巖磨刻而成。篆額為“清資政大夫翰林院編修且園吳公墓志銘”,正文題“清故進士及第資政大夫且園吳公墓志銘”。
墓志銘上面記載,“公諱魯,字肅堂,號且園,晚號志遲,又號白華庵主”。從記載的內容可知,吳魯為晉江市錢頭村人,生于1845年,卒于1912年,祖父名璧經,父親名厚宇,祖上三代均為平民。吳魯五歲讀書,1873年29歲考中拔萃科,考授刑部七品官。1886年考軍機章京,1888年中順天鄉試,1890年以一甲第一奪魁狀元,為泉州最后一個狀元。
記者從史書上了解到,吳魯書畫至今還留有不少,其字體沉雄峻拔,堪稱大家。
為官操行廉潔
考古專家劉志成翻閱多本史書后,向記者介紹,八國聯軍侵入京城時,吳魯剛好在北京供職“總軍務”,抵抗過侵略者。他目睹了侵略者在北京的燒、殺、搶、掠,心中非常悲憤,寫了一部《百哀詩》,揭露侵略者的殘暴與兇橫、清政府的腐朽與軟弱,謳歌了老百姓為國奮力抵抗的精神。史學家認為他的《百哀詩》“堪稱庚子信史”。
據《幼近家學 老未得法》書中記載:1905年12月,吳魯在云南學政任上,上奏“請裁學政”、“統歸督撫節制”,這兩個建議第二年就被清政府作為教育新制采用頒布。1906年冬,吳魯從日本考察回國,出任吉林提學使,捐五千金辦學,1907年在吉林辦起了女子學校。
吳魯歷任陜西、云南主考,安徽、云南學政,清朝做過三任學政的只有三人,吳魯就是其中一人,是清朝著名的學臣。其為官操行廉潔,革除積弊。
另兩方墓志銘記載吳魯第四子夫婦
吳鐘善的墓志銘一樣是由兩塊玄武巖組成。篆額、銘題皆為“清故征君頑陀吳君墓志銘”。
據墓志銘所刻的內容可知,吳鐘善是吳魯的第四個兒子,字元甫,號頑陀,又號荷華生,生于1879年,卒于1935年,配丁氏,封宜人。吳鐘善是一位多才多藝,詩、詞、書、畫、篆刻皆精的文學藝術家。
吳鐘善的妻子丁宜人的墓志銘是由她的兒子普霖撰文,她的第二個兒子旭霖書寫。她21歲時嫁給吳鐘善,生于光緒戊寅年,卒于丁酉年。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林達鑫 文/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