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紅展示古炮
閩侯尚干鎮的林家紅家里有一個“鎮宅之寶”——一門古銅炮。近日,林先生雇人把它從尚干鎮搬到了市區江岸名都的一處地下庫房保存。
有人推測此炮是解放前土匪用過的火炮,有人推測是古代中國軍隊的“紅夷大炮”。而林先生透露,這門古炮是鴉片戰爭虎門戰役的遺留物,而且不是當年清軍所使用的武器。據此推測,此炮疑為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使用過的大炮。
巧的是,就在上一周,福州市為林則徐虎門銷煙120周年紀念日舉行了活動。林先生說,如果有關部門愿將這門古炮拿去展覽,他將全力支持。
古炮據稱是在虎門購得
這門古炮長1.48米,炮口口徑13.8厘米,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還有圓柱形的炮耳,炮架已經缺失。在炮筒外殼上,還能看見一些貝殼的殘跡。
“這門炮足有250公斤重!”林家紅說,這是他和搬運古炮的朋友一起估算出來的。因為它實在太沉了,平常要挪動它很困難,從小區側門到庫房不過百余米距離,8個壯漢抬炮卻花了半個小時。
林家紅介紹,這門古炮是他的祖父林十俤1947年從虎門買回來的。“我爺爺在虎門做生意,也收集一些古董。62年前,當地漁民從海里撈出這門古炮,我爺爺花了100塊銀元買下它。就算把銅稱斤來買,當時它也值不少錢吶!后來,爺爺在回家的時候,又把火炮運回了老家閩侯尚干鎮。”
古炮原本是被當作一件古董放在林家。然而,解放前夕林十俤病故,林家人就很少關注古炮了。直到2008、2009年交替之時,林家翻修老宅,他們才又從老宅一處靠近地板的隱蔽角落里找到了差點被遺忘的火炮。
專家認為這是清代古炮
陳小涵,一位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原海軍上校,他對軍械較有研究。陳小涵稱,從古炮外形上判斷,這門炮屬于艦載銅炮,其鑄造年代在清代中晚期,基本排除了土匪用的大炮的可能性。
福建省出境文物鑒定組的責任鑒定員周端同樣推測這是清代的火炮,但其鑄造手法與同期的清軍火炮不同,有可能是外國海軍船艦使用的。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多使用鐵質火炮。
藏主林先生說,他本人也查閱了不少史料,包括去中國軍事博物館參觀,但都沒有找到清軍曾使用過這種火炮的資料。至于明清的“紅夷大炮”,據記載炮身長大多在3米左右,也與此炮尺寸不符。
為此,林先生希望能夠有更多行家來慧眼辨別,判斷這門古炮究竟是不是鴉片戰爭虎門戰役時的遺留物。如果是,而且還是英國侵略軍用過的武器,那就是戰利品。他樂意將古炮借給有關部門展覽,也算是為古炮找到“警世”的歸宿,而且可以遂了祖父的心愿,因為他的祖父生前十分反對吸食鴉片。(記者 王進/文 )
鏈接
虎門戰役
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虎門,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臺,并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臺被打塌后才開始后退。英軍僅受傷38人。1841年1月8日,清政府與英軍重開談判,暫時停戰。同年,英軍強占香港,并要求割讓香港。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