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裁”出精美瓷雕
用各色瓷片拼成瓷雕后,邊角部分需要打磨
您見過剪窗花,可您見過“剪瓷雕”嗎?在南安就有人會這么一門絕活,精美的瓷雕是用剪刀“剪”出來的。
6月3日上午,筆者來到南安翔云鎮梅莊村民間老藝人陳祥華的家中,他正在自家古厝門口“剪瓷雕”,面前堆著幾只彩色瓷碗。陳祥華手中的一把特制的鐵剪子正“嚓嚓嚓”地響著。
“這是什么剪刀,剪瓷碗跟剪紙一樣?”“是我們土制的鐵剪子,它的鋼水不那么硬,否則和瓷碗硬碰硬,就剪不下去了。”陳祥華邊忙著手中的活兒,邊介紹。他先用鐵剪將瓷碗敲成幾塊長方形的小瓷片,然后用鐵剪將瓷片剪成一片片“花瓣”。接著,他把綠葉和花瓣按照花的造型逐一插到剛拌好的泥漿上,再經過彩繪上色,一朵鮮艷的“茶花”做成了。陳祥華說,泥漿是用水泥、紅糖、竹根、白灰混合制成的,坯模很堅固,常年日曬雨打都不會裂開。
“我14歲開始跟父親學這門手藝,干這行快50年了,廈門南普陀天王殿、惠安孔子廟、漳州東山歐陽將軍寺、南安英都董山宮的土建和裝飾都是我帶兒子一起做的,閩南的古建筑裝飾中大量用到了‘剪瓷雕’工藝。”陳祥華自豪地說。“剪瓷雕”原用于寺院、廟宇、宮殿、府堂的屋頂、照墻的藝術裝飾,源承廣東潮州名師,經本土工匠、藝人的不斷改造創新后,逐漸形成一門獨具閩南特色的建筑裝飾藝術。“剪瓷雕”的花樣圖案,主要是牡丹、鳳凰、孔雀、龍鳳等。人物比較難做,要先打坯模,再把剪好的碗料粘上,打磨相連部分的邊角,最后彩繪上色、風干。“剪瓷雕”藝術融合了泥塑、繪畫、雕刻之所長,可經受長年日曬雨淋、海堿侵襲而不褪色。
陳祥華一家幾代人都是“剪瓷雕”的,從曾祖父傳到他這已是第四代了。如今,他的兒子陳志永已繼承父業,獨立承接生意了。“雖說生意還可以,但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了。”
目前,“剪瓷雕”作為一種民間手工絕活,已被列入南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蔡曉生 文/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