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興于宋,盛行于明,如今大放異彩的仙游楓亭元宵游燈先后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這朵盛開在興化大地上永不凋謝的民俗文化奇葩究竟有著怎樣的迷人魅力呢?筆者日前走進千年古邑楓亭鎮,近距離接觸兩位第四代傳承人,感受民俗文化的榮光與輝煌,體驗堅守民間文化的艱辛與寂寞。
林春泉:活到老,學到老
1959年開始學藝的林春泉是菜頭燈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今年79歲的林春泉家住蘭友街,小學文化,是供銷系統的一名退休職工,如今月薪上千元。他自十七八歲時,師承當地老藝人吳可為,學習制作花盆菜頭燈技藝?;ㄅ璨祟^燈是楓亭元宵游燈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亮麗風景,如今僅有蘭友、學士兩個社區七八位老人握有這項制作技藝。
當年,林春泉因興趣愛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追隨吳師傅左右,把玩菜頭燈,學習雕刻、制燈技藝。上世紀60年代,楓亭元宵游燈被認為是封建遺物,在“破四舊”之列,菜頭燈制作技藝也隨之日漸式微?!拔幕蟾锩苯Y束后的1978年,林春泉有幸重拾這項手藝。他隨師傅吳可為和第五代傳承人劉德明等,常常促膝長談,切磋技藝。
“把菜頭燈技藝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活到老,學到老,教下輩,傳下去,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最大心愿?!苯裉斓牧执喝徽勂鹬谱鹘涳@得亢奮異常。30多年來,一年一度的楓亭元宵游燈中,蘭友街的花盆菜頭燈總是獨領風騷,廣受歡迎。
選料去皮、精雕細刻、水中浸泡、安裝制燈……這些制作工序早已深深烙刻在林春泉心上??兹搁_屏、雙鳳串牡丹等是林春泉最得意的作品。這些作品要用60余塊蘿卜鑲嵌、拼接、組合而成,4個人要花2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沒有細心、耐心、專心是做不出來的。每年元宵時節,氣溫較低,手在水中浸泡凍得厲害,三四個志同道合的藝人伸手在取暖器上燒烤一會兒,又埋頭苦干。筆者現場看到,由于意念在心,醞釀良久,成竹在胸,技藝熟練,不到一刻鐘的工夫,林春泉和劉德明就分別完成了牡丹花、水鳥的制作雛形。
“菜頭燈代表蘭友的光輝形象,是個傳統性的文化產物,沿途觀眾會評頭論足,只有抱著一顆虔誠寧靜的心,才會樂在其中,從來不計報酬苦也甜蜜?!被ㄅ璨祟^燈底座形似花盤,鐵架圍扎,上部不同造型的蘿卜燈連綴穿梭,晚間燈火明滅,遠觀效果最佳。整個燈架長和寬約90公分,高1.8米,菱形狀,七八架燈綿延穿行于大街小巷,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每年往往要耗費400斤蘿卜原料,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林春泉家里人支持他的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可兒孫們平日也只顧著生計終日奔波苦,根本沒空過問,更談不上學習這項技藝。貼工又賠本,學了沒多大好處,沒有賺頭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導致這項技藝如今沒人學、沒空學的現狀。“即使我肯教,哪怕我不計報酬,可沒人愿意學怎奈我何?”展望這項技藝的未來,林春泉深表擔憂。
2003年冬至夜,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專程來蘭友街拍攝菜頭燈制作場景。兩天里,記者鏡頭跟隨林春泉完成了選購原料、雕刻成型、制燈游行全過程。2005年11月,仙游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系列文化大事件,強烈震撼了當地干部群眾的眼球和心靈,也讓林春泉們從中看到了今后傳承與發揚民俗文化的信心與希望。
“老林心靈手巧,完全憑一顆媽祖心,為群眾祈平安,才會自娛自樂,從來不講代價。他把制作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劉德明,劉德明又讓年過花甲的弟弟劉德清參與其中,可如今鮮有年青人問津,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蘭友老人們盼望政府下一步以成功申遺為契機,加大搶救、保護和傳承力度,把這項技藝傳給子子孫孫,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物色、培養傳承人接班是長遠之計,更是當務之急?!睏魍ゆ偽幕墒玛愖陟鲗Υ藨n心忡忡。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