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對于漢民族來說,是僅次于春節的一個大節日。端午習俗,漢民族都差不多,無非是,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等。但各地又有許多獨特之處。地處閩西北的建寧客家端午習俗就自有許多新穎的地方。
送節的時間一般從五月初二開始,多為晚輩向長輩送節,如剛訂婚的女婿給岳父母家送節,外甥給娘舅家送節。
送節的禮品除送粽子外,還有送豬肉、雄黃酒、玩具、扇子、面條等。送這些禮品也是有出處或講究的———
送粽子。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節日食品,究其本意,是向屈原所獻的供品。送粽子和拜年送煎糍大禾糍一樣,是一種必備禮品,代表一種禮節和習俗。
送豬肉。舊時,生活相對貧乏,送豬肉亦是很大方和有臉面的事,現生活條件好了,一般不送豬肉。
送雄黃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端午時節及節后,氣候炎熱,毒氣上升,人們同各種病魔斗爭中,飲雄黃酒能驅邪解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奔丛诰评锛由闲埸S,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送雄黃酒,意為祝對方夏天健康快樂?,F在則多以名貴藥酒代替之。
送玩具。其實,在建寧民間端午節相當于兒童節,如果對方有孩童,則送節一定要有玩具,以表示對對方家庭小孩的關愛。現代端午節多是與兒童節相逢,端午節送兒童玩具更普遍。
送扇子。夏季暑熱,送扇子就是送涼風,送清爽,送健康。在建寧還流傳著一個與扇子有關的故事:一位老漢有三個兒子,老大和老二都娶了媳婦,老漢想考考兩個媳婦的聰明才智,就叫兩個媳婦回娘家住幾天,但回來時要大媳婦帶火回來,要老二帶風回來。這可把兩個媳婦難倒了。兩個媳婦在回家的路上愁眉苦臉的,給一位姑娘看到了,姑娘就問她倆為何愁?倆嫂子就把公爹要回家帶火帶風的事說了,那姑娘想了想說這還不容易,老大回家時提個燈籠回家,老二回家帶把扇子回家。后來這事給老漢知道了,就托媒把這位聰明的姑娘娶回家做三媳婦,并把若大的家業交給這位媳婦打理。所以在建寧民間,送扇子還有送聰明一說。
送面條。面條是白色的,有潔凈之意,還有在建寧客家面條有事事順利之寓意。因此,送面條就是送潔凈、送順心之意。
客人送完節回家時,東家亦要回籃子,東家一般情況下除了收下酒和肉外,粽子、玩具、扇子、面條照回,外加一塊毛巾等。
下面說一下送新節,就是給孝家送節。一般在五月初三、初四進行,端午節這天不給孝家送節。送孝節的禮品必有粽子,其他禮品一樣。另外所有的左鄰右舍裹了粽子后,都會提一掛粽子給孝家送去,沒有裹粽子的,也要買一掛粽子送去給孝家。因為建寧客家,孝家當年是不能裹粽子的,說是粽子是用堿水煮的,怕堿水損壞亡魂的眼睛。鑒于此,一般情況下,街坊村鄰是不能隨便送粽子給別人家,否則就犯忌。(寧江炳)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