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建筑的特點是磚墻土墻承重的歇山桷擱檁與木穿斗構架相結合,門廳、正堂、后堂為木穿斗構架,梁柱粗壯,棱柱直徑達40厘米,木梁架上以“員光”、“托日”、“吊筒”做豐富雕飾。
府第建筑群呈縱向五落對稱分布,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正堂、后堂、主樓與后廂。左右兩廂為護厝,以“過水廊”相連,構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第一落為7開間,屋頂曲面升起為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頂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后有屏風,前有檐廊,作劵棚式,正堂與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后堂,是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場所,后堂與天井連通,兩側敞廊和正堂的后廊連成一氣,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內空間,體現作為全宅中心的地位。第四落是兩層的土樓,稱“日接樓”,樓匾是藍廷珍親筆題寫的“日接樓”和“荊璞”、“竹苞松茂”、“藍廷珍印”等印章。樓名取自《易經》中的“晝日三接”,寓意藍廷珍之子日寵、日章、日寧,藍氏家族后繼有人。樓底層系方整條石砌筑,二層系三合土墻,墻厚0.8米,樓面寬23米、進深10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樓,在閩南民居中甚為罕見,也是藍廷珍府第獨特之處。土樓上的木結構于20世紀40年代焚于火,現主樓外墻仍完整矗立。第五落是后廂房,當中一間為敞廳,兩端設后門,后廂房與左右廂房護厝連成一圈,圍成一個大四合院,土樓居四合院之中,呈獨特的“院城”形式,蔚為大觀。
藍廷珍府第是閩南地區官家府第的杰作,也是研究閩臺兩地關系和藍氏家族史的歷史見證。府第規模宏大,布局對稱,構思巧妙,工藝手段多樣。府第內建造土樓,形成院城格局,體現了閩南地區當時的建筑藝術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300多年前,漳浦藍氏家族先后出現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對祖國統一臺灣和臺灣的早期開發、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藍廷珍、藍理、藍元枚官居一品,被臺灣文獻委員會列為對臺灣早期的開發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
藍理、藍廷珍和一代名吏、籌臺宗匠藍鼎元,史稱“藍氏三杰”,他們都是中國藍氏家族的杰出代表。這種特殊的家族現象,對于研究中國畬族歷史,研究畬漢關系史和社會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施毅平 文/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