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青山堡長城一段墻體被季節洪水沖斷。
國家文物局供圖
“萬里長城”究竟有多長?8851.8千米!近日,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共同公布了經過近兩年科學調查和測量獲得的明長城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明長城現存敵臺7062座,馬面3357座,烽火臺5723座,關堡1176座,相關遺存1026處。此外,通過此次調查還新發現了與長城有關的各類歷史遺跡498處,例如天津市發現的火池、煙灶等相關遺存,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的將軍石摩崖石刻,北京延慶縣發現的石墻遺跡等。
●遼寧虎山:明長城的東起點
作為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長城:“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長城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人類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的生態環境的狀況、當時的社會安定狀況和軍事防御能力。”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說。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是大家的普遍共識。童明康說,實際上,山海關為明長城東端起點是清代實行“封禁政策”的結果。清朝政府為了“保存祖宗發祥之地”,限制漢人、蒙古人進入盛京以東地域而修筑了柳條邊,在山海關設邊卡,在記載和地圖上,逐步以柳條邊替代了遼東長城。“這次明長城資源調查科學地明確了遼寧虎山為明長城東起點。”
調查數據顯示,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東經124°30′56.70″北緯40°13′19.10″),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
●明長城墻體保存較好的不足10%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我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千米。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長城資源保存程度評價標準》,其中保存較好的513.5千米、保存一般的1104.4千米、保存較差的1494.7千米、保存差的1185.4千米,已消失的1961.6千米。“從中可以看出,長城墻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近年來,對長城安全構成威脅的因素在改變。以前,曾發生一些人盜取長城城墻磚、從長城取土的行為,現在這些破壞行為逐漸減少,但是今天面臨著更大的威脅。
“威脅一個來自于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一個來自于工程破壞。高速公路、鐵路等建設穿越長城的時候,對長城一些段落造成損害;一些地方的開發區以及房地產開發,也對長城安全造成威脅。”單霽翔說。
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對長城造成破壞的案例中,寧夏靈武市小龍頭長城風景區,為了發展旅游,竟將原本用黃土夯筑的長城用一層空心磚壘的墻包裹上,使其盡失原貌。
對此,文物專家痛心地表示,長城城墻原汁原味的形式美和遺跡的美,都會給游客帶來無窮的聯想和強烈的心靈震撼,然而一些人目光短淺,在旅游開發熱潮中,毀滅性開發長城的現象時有發生,對長城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 |
責任編輯: |
- 2009-04-25七旬翁20年繪成千米畫卷 包括黃河長城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