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演繹百年滄桑
黃師傅告訴記者,福鼎提線木偶戲從南宋開始,浙南的木偶藝人在閩浙邊界一帶演出,并逐漸傳入福鼎。清末至民國年間,福鼎提線木偶戲曾達到頂峰,據舊福鼎縣志記載,在全福鼎曾有大小10余個提線木偶戲班。隨后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福鼎木偶戲傳承發展歷經幾起幾落。
1952年,福鼎尚有木偶藝人50多人。1953年后地、縣相繼舉辦有木偶參加的文藝會演,各有舉辦藝人訓練班。1955年,福鼎出現第一個由縣正式命名的木偶劇團———“福鼎縣新新木偶劇團”,1958年改名為“福鼎木偶劇團”。文化大革命中,不少木偶團、戲班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難以為繼,只得自行解散。1979年后木偶戲藝人又開始活躍起來。1981年福鼎前岐公社李光修、鐘顯左等八人,繼承大路村畬族木偶藝人鐘大西之業,成立了閩東第一個民族文化站木偶團。該團用畬語、漢語、閩南話多種語言演唱,流動于本區及浙南農村,頗受歡迎。1989年地區調著名的姚仁貴木偶團到寧德參加“愛我閩東藝術周”演出,兩天內有萬人參觀。九十年代初區內尚有木偶藝人50名,但由于老藝人相繼去世后繼乏人,加上其他藝術形式的沖擊,木偶演出活動日趨減少。1968年,黃師傅在翁江拜姚仁貴先生為師學木偶戲,曾演出木偶京劇《紅燈記》、《沙家浜》、《威武山》等節目。1970年選入白琳文藝宣傳隊參加下鄉宣傳,1977年參加姚仁貴先生組織的木偶劇團,從此走上木偶戲道路。“現在沒有什么人愿意學這門手藝,不僅因為投入較大收益微薄,還需要足夠的恒心和耐性。”言語間,黃師傅頗有些落寞。
目前,福鼎提線木偶已成為瀕危的傳統劇種,由于獨具地方特色,深受省市各級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去年8月,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鼎木偶戲列入遺產項目。去年12月,福鼎木偶戲列入寧德市公布的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申報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4月1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福鼎木偶戲列入其中。
新聞鏈接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嘉禮”或“懸絲傀儡”,起源自東漢,是由偶頭、籠腹(木偶的軀干)、四肢、提線和勾牌(提線板,有的地區稱碼子)組成的。木偶身高約2尺。
提線木偶的頭是用樟木或紋理細密的椴木、柳木雕刻成形的。頭內設有機關裝置,通過提線控制,使嘴、眼、鼻、舌活動。偶頭脖子上粗下尖,與籠腹結合,可隨意擺動扭轉,做出低頭仰臉,左右側傾等頭部動作。
籠腹分為胸部和臀部兩部分,用竹蔑或細竹編制,四肢用麻繩或布條編結,將手與籠腹連接。
提線木偶的手分為“武手”與“文手”。武手為拳形固定手,拳心中空,便于插放道具,持劍拿刀,舞槍弄棍。文手分“筆手”、“比觸手”、“花童手”及“提物手”等式樣,通過提線控制手指活動,文手可以在舞臺上當場拿放道具,持杯把盞,揮扇撐傘,妙趣橫生。木偶的腳分為“赤腳”、“靴腳”和“旦腳”三類。
提線是黑色或藍色絲線,上端與勾牌相接,下端與木偶關節固定。傳統線長約3尺,目前陜西等地民間提線木偶,依然保留這個傳統的長度。
隨著木偶藝術事業的發展,提線木偶戲舞臺擴展了演出區域的空間。如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福建泉州木偶劇團,拓寬了舞臺的寬度和高度,表演者站在天幕后的高架上(也叫天橋)進行表演,木偶提線加長至6尺以上,使提線木偶飛天遁地、騰空跳躍自如,同時也增加了木偶的操縱難度。
提線的數量,是根據木偶動作的需要而增減,一般基本提線為16條,分布在木偶頭部兩條,前胸后背各1條,雙手10條,雙腳各1條。有的地區基本提線較少,如臺灣宜蘭的提線木偶,基本提線為12條,分布在雙手6條雙腳兩條,前胸后背各1條,頭2條。陜西合陽提線木偶的基本提線只有5條。動作復雜,或有特技表演的提線木偶,其提線數量增至30多條。表演者一手持勾牌,一手用提、勾、撥、挑等技巧操縱表演。
福鼎的木偶戲班人數一般10人左右,適于農村演出。演出時,臺前一至二人操作,連說帶唱,后臺三、五人分擔拉琴、吹奏、打擊樂伴奏。唱腔有京調、閩調、畬歌。說白有漢語、畬語、閩南話、浙南腔。操作木偶者還根據劇中人物分別喬裝男女老幼角色。腔調、說唱,一身多能。傳統劇目有《水滸傳》、《西游記》、《陳靖姑》、《目蓮救母》、《二十四孝》等二十四本。(潘峻松 文/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