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人趣話“麻鼓長”
“后臺扎板兒(快板)起,叭叭叭地響,先把白茶來源講一講:白茶本是仙山物,就是出在福鼎太姥山……”記者剛來到木偶戲班的戲棚門邊,里邊便傳出一陣伴著快板節(jié)奏的歡快臺詞,只見一個約90厘米高、戴大紅色“武丑帽”、披大紅色對襟戲服、著紅褲、踏紅鞋的木偶在一位手持提線板(行話叫做“勾牌”)的六旬藝人操縱下,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形神兼?zhèn)洹D九际种羞€打著一串“袖珍快板”,不僅嘴能一張一合地“說唱”,就連眼皮也一眨一眨。
打聽之后得知,這位操縱木偶的六旬藝人就是福鼎提線木偶戲的傳承人黃學仁師傅,目前在福鼎唯有他不僅能夠熟練操縱各種木偶,還掌握了木偶的整套制作工藝。得知記者對他的木偶頗有興趣,黃師傅一邊提拉絲線讓手中的紅衣木偶做著行走、舉手、撓頭、作揖等典型動作,讓記者看個明白,一邊介紹道,“這個人物可不是一般的,他是這個行業(yè)的‘祖師爺’———‘田都元帥’,福鼎話叫‘麻鼓長’,相傳是唐玄宗時宮廷里的一名樂師,后來中國戲曲界都供奉他為保護神,所以他還有個尊稱叫‘喜樂神’。”
這位“麻鼓長”的作用也非同小可,無論哪出劇目,都少不了他的出場,據黃師傅說,演出進行中,“麻鼓長”負責實時向觀眾們介紹劇情,他的表現十分滑稽,常常是邊說邊唱,插科打諢無所不能,并且全身都不停地搖來晃去,有點“嬉皮士”風格。在福鼎話里,形容人活絡,常以一句口頭禪形容,“你和麻鼓長一樣,三十六骨都會動?!倍奥楣拈L”在戲里始終代表正義的一方,只要他站在哪一邊說話,哪一邊就是善良的,而另一邊則是奸邪之徒。他身上穿著的服裝是普通百姓的服裝,從頭到腳皆紅,是傳統(tǒng)的吉祥色,不僅反映了群眾棄惡從善的理念,也符合傳統(tǒng)文化對吉祥如意的趨向,因此他是個群眾特別喜愛的角色。藝界還有個關于“麻鼓長”的有趣傳說,演完戲收木偶時,不能將他放在箱底,如果不懂規(guī)矩的把他放箱底了,他也會自己爬到上邊來。
木偶制作匠心獨具
二三十平方米的戲棚,既是“后臺”又是木偶們的“降生地”,無論生旦凈末丑或是神仙老虎狗,每一件木偶的五官、服飾、須發(fā)等等都各不相同,令人仿佛置身“小人國”。這些無一不是黃師傅和他的弟子們一刀一鑿的傾力之作。
黃師傅隨手拎起一個武生模樣的木偶,向記者介紹,“這個應該是人們都比較熟悉的三國人物———趙子龍。”他將趙子龍的頭盔輕輕摘下,呵,原來這頂頭盔是用塑料可樂瓶制作的,“像這樣的部件,基本上是按照戲劇圖譜,自己揣摩著做的。以往多是用鐵絲做,久了容易生銹,現在用塑料瓶做的既輕巧又不容易損壞?!?/font>
制作一個提線木偶,一般得花上一個星期左右。整個工序,先雕刻木偶的頭和四肢、軀干等;接著是編制篾籠、勾牌;然后制作頭盔、紗帽等。剩下就是制作服裝、兵器和其它道具。其中木偶頭是整件木偶最關鍵的部件,大多選用紋質較細膩便于削切雕刻成形的香樟木制作,還可以用輕便靈活的梧桐木。工藝流程,先打坯、修坯;然后打磨、刨光;最后上彩、開眼。一個木偶頭長度在大約20公分。脖子下端較尖,便于與軀干組裝。脖子與臉的比例約1∶4,頭部約占15公分,脖子約占5公分。對五官和臉部整修出合適的輪廓后,再用砂布磨亮拋光。上色要選用白漆將整個頭部均勻地涂刷一遍,在頭部標出發(fā)際線,用黑漆涂上。所有的膚色,都是白色打底曬干后再上紅色而成。最后,用黑色勾畫出雙眼和眉毛,這便是“開眼”。熟練的藝人往往一氣呵成。
此外,木偶左右手的制作略有區(qū)別,右手為了要執(zhí)兵器等物,做成可以活動的,手掌手指與手腕的關節(jié)應該靈活,可以通過絲線操縱,完成揮舞刀劍、拄拐杖等動作。操縱木偶的絲線,一般主線7根,頭部2根,左手2根,右手3根。勾牌為竹制。腹籠由竹篾編織而成,胸、臂略大,腰部稍細。唯獨需要另請藝人承制的是木偶穿戴的戲劇服裝,據了解一件戲服的成本約為百余元。最后一個工序是對木偶頭、腳、身、線進行組裝。
令人叫絕的是,川劇特有的“變臉”絕活,黃師傅制作的木偶也能做到,在他的操縱下,一個木偶花旦的臉像陀螺似的轉了一圈,瞬間變成了青面獠牙的“白骨精”,這也是黃師傅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意。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