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鳳池村,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游定夫書院,距此100米處的路邊豎立著一塊未經人工雕琢的條狀石頭,上書“上馬石”,并有人供奉的遺跡。
原來,這塊石頭雖取自天然,但并非“凡夫俗子”,而是沾了書香圣氣的“寶石”。上了年紀的村民們介紹說,游定夫書院先賢輩出,聲名遠播,為學子所心儀。到游定夫書院上學者中不乏騎馬者,盡管他們或是豪門子弟或是富裕人家兒孫,對書院的尊敬皆虔誠,無不遠遠地翻身下馬,把馬拴在這上馬石周邊,徒步去書院,絕不能把馬拴在書院前。上完課,再在這上馬石上上馬回家。
據典籍記載,人體與馬匹高度的差異,是上馬石面世的根本原因,尤其在馬鐙還不曾發明之前,人若想順當地騎到馬上,非得依賴上馬石不可。據說早在秦漢之際,上馬石就已出現,不過當時主要用于驛站,以幫助驛卒飛身上馬,以最快的速度傳達政令及通報軍情。之后歷代相傳,上馬石日益成為世人不可或缺之物,宋代《清明上河圖》亦繪有上馬石,置于大宅門前一側,斜梯面向門口,石上坐人。至明代,全國驛站共有2000多座,上馬石的數量可見一斑。上馬石最輝煌的時期,或許當屬清朝。清朝統治者有騎馬狩獵的祖習,曾明文規定滿洲官員出門,無論文武,均需乘馬,以不忘先祖遺風。彼時上馬石早已超出方便騎乘的單一功能,而成為宅第等級的一個劃分標準,高等人家的上馬石均為漢白玉制,次一點的則為大青石,其形體大小亦與官銜有關,官大,上馬石則大;官小,上馬石也小。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上馬和下馬已不是一個單純的交通行為,在特殊地點還含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游定夫書院是為尊崇、紀念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游酢而建。游酢與楊時的“程門立雪”成千古佳話。當地的教師說,上馬石其實也在傳承著一個尊師重教的遺風,所以,當地很多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前來拜謁,祈求孩子讀書聰明勤奮。
瞅著雖風雨剝蝕飽經滄桑,依然溜光發亮的上馬石,遙想當年,一只只腳,在長衫寬袍的遮掩下,在此石或上或下,我們耳畔仿佛聽到了昔日書院的瑯瑯讀書聲……(詹國兵 米仲貴)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