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知多少
倚著發黃的門檻,潯中鎮土坂村登龍橋橋頭理發店的鄭大媽回憶著往日的幸福時光。
據老人介紹,登龍橋曾是德化城關通往西半片以及大田、尤溪等縣的必經之路。由于商貿往來十分頻繁,這里一度成為當地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那時,橋上掛滿了燈籠,橋頭一整排都是店鋪,賣肉的、賣豆干的、賣油鹽的都有。也有人在橋頭唱歌、演戲。過去這里可熱鬧了。” 老人回憶道。夏天的夜晚,這里更是聚集了很多人,過路的、乘涼的,都把這當成歇腳的好地方。人們坐在橋上的長板凳上,聽著橋下的流水嘩嘩流淌,看世事滄桑,談論著與橋有關無關的、永遠也談不完的話題。
解放后,德化縣修通了城關往西半片的公路,這里的人跡便日漸罕至。橋頭的幾家店鋪也因生意冷淡相繼關門,現在只留下鄭大媽這一家理發店了。
塵封已久的建橋往事
上涌鎮曾坂村長壽橋的建造者,是家住上涌鎮杏仁古街的黃以柱老人。黃老已經91歲了,他說,他這一生只建過這一座橋。
據老人回憶,建廊橋主要用上好的杉木,楔子是用竹片削成的。從深山里采集好杉木,抬到河邊,扎成木排,趁著雨季,讓木排順流而下,運到建廊橋的地方,這樣就省事多了。可惜,當筆者最近再一次連線老人時,才知老人已于年前仙逝了。
德化的古橋梁有史可考的最早建于唐代,而德化廊橋大都始于宋代。當時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要在偏僻的山溝里建筑這些廊橋,全憑人力操作。一塊數米長和數噸重的巨石,要從深山里的羊腸小道運到溪澗深谷,村民們無疑要像螞蟻拖蚯蚓一樣,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據說,要把一塊數噸重、數立方大的巨石架設到近十米的高空上,先得從遠處的深山老林里砍運大批樹木,一節節地拖運到一起集中作墊木,墊一層砌一層,邊墊邊砌,逐步加高,巨石壘積直至最后把石梁鋪架成橋,然后再把其墊木一根根、一塊塊卸掉。其工程的艱巨、艱辛,可想而知。
曾幾何時,德化還是深山村野,開門見山、出門跨澗,出行困難。于是德化先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青山、小橋、綠水、民宅相映成趣。儀態萬千、富有地方色彩的德化各式廊橋,以木構長廊屋蓋梁式橋最具地方特色。
這些橋梁大多建于古大道的村落附近,通過建造廊橋,把交通、商貿、宗教、休閑融于一體,成了村民們茶余飯后消遣、夏季納涼和土特產買賣的好去處。同時,廊橋造型優美,或如長虹飲水,或如玉龍凌波,飛檐斗拱、錯落有致,撒落在德化的山山水水之間,給青山綠水間增添無限詩情畫意。此外,廊橋的頂梁和斗拱雕刻繪制著各種吉祥圖案,工藝精巧,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古橋的命名也多富有詩意美感,耐人品賞,且寄寓著人們的美好欲望,如常用龍、鳳、虹、美、濟、仁、壽等字給廊橋命名,像登龍橋、廣濟橋、濟虹橋、粹美橋、湖春橋、富澤橋、長壽橋、福田橋等。(郭仙仙 徐藝星/文 黃谷瑩 /圖)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9-02-25盧溝橋石獅兩成風化破損嚴重 專家建議別再用手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