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樂市吳航街道新民路18號的城隍廟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里面有不少古跡,其中一幅壁畫更是描繪了古代長樂的全景。
記者19日下午來到長樂城隍廟,廟內有幾名老人在看管城隍廟。老人介紹,城隍廟始建于宋元年間,2004年重修過一次,廟宇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838平方米,大殿的后墻壁上繪有一幅寬6米、高2米的彩色壁畫,描繪了古代長樂的全景。
長樂市政協委員陳明清對城隍廟專心研究了多年,他告訴記者,長樂城隍廟內有不少珍貴古跡,而壁畫是其中最有意義的。壁畫構圖雄偉,內容豐富,圖案精美,堪稱古輿圖之珍品,也是長樂發現的古畫中最大的一幅。圖中詳細描繪了“馬江”,也就是昔日的太平港,這在長樂還屬首次發現。明弘治版《長樂縣治》記載,“太平港,在縣治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朝永樂七年,內侍鄭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陳明清表示,這幅壁畫是研究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和古代太平港的珍貴歷史資料。
陳明清說,由于年代久遠,壁畫多處破損,給考證具體創作年代帶來了不少困難,雖然壁畫的具體創作年代還存在爭議,但基本可以確定壁畫創作于清代。
長樂城隍廟不僅對研究古代長樂具有重要意義,也見證了長樂人民反侵略抗外辱的斗爭。長樂市吳航街道提供的資料顯示,抗日戰爭時期,長樂的愛國學生多次在城隍廟前焚燒日貨,還在廟道東頭下櫓橋畔樹立“請用國貨”的石碑。長樂抗日陣亡烈士紀念樓就設在城隍廟中。
長樂解放前夕,城隍廟成為解放軍與閩中游擊隊勝利會師的地點,而解放長樂的第一槍也是在這里打響的。
據了解,目前長樂市有關部門對城隍廟進行了相關保護,平時有專人負責看管。而珍貴的壁畫已由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了全圖臨摹,壁畫中已毀壞的四分之一部分也已補全。(記者 范雄)
相關鏈接:
太平港,原稱吳航頭、河陽港、下港、馬江、下洞江,位于長樂市境內。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就曾在這里制造船舶。三國時代,吳主孫皓也曾派遣太守在此興辦水運。鄭和出使西洋,屢次在這里停靠船舶,并督造大船。據《長樂縣志》記載,永樂七年(1409年),鄭和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順,將此地奏改為“太平港”,沿襲至今。因此,太平港是研究鄭和下西洋歷史的不容忽視的一處重要遺址。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9-02-22西安發現一座迄今中國規模最大的西漢壁畫墓
- 2009-02-16汶川地震山體滑坡形成大量壁畫奇觀(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