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工藝罕見 專家半月來三次
星羅棋布的古民居,一座座各具特色,大部分保護完好。而更有看頭的,還是這些民居中的裝修細節。柱礎上的石雕、屋宇上的泥塑,一個個人物故事,惟妙惟肖,呼之欲出;門樓上的彩繪裝飾,一百多年顏色不褪,令人稱奇。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名揚海內外的閭山派道教神人張圣君均出生于這里,古老的嵩口鎮,凝結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嵩口地區至今能保存這么多完好的古民居,與當地人良好的保護意識有關系。”當地人說,嵩口人大多把古厝當成尋根問祖的精神寄托,所以倍加愛護,他們一般不會輕易拆除祖先留下的古厝,而是選擇其他地方建新房,古厝一般還是他們舉行婚禮、壽宴等重要儀式的場所,現在大部分還有人居住,所以為保護提供了重要條件。
“省名城名鎮名村評審專家、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黃漢民,因為忙總是沒時間來看看嵩口,可是他終于來嵩口后,半個月內接連來了三次,他反復看了恭恩厝的木雕窗花,說這樣的傳統木雕工藝非常少見,直接申報全國重點文物都會批的。”嵩口鎮黨委書記張培奮說,在近兩年的專家評審中,古建筑專家和文物專家都交口稱贊嵩口古民居“品種之多,數量之眾,保存之好,藝術之高,堪稱奇跡”。
封存39年的屏風 600萬不賣
下坂村用坦厝,有一副傳奇的古屏風,為該厝鎮宅之寶。屏風由黃花梨木雕刻而成,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間,雕刻用金箔貼片,花草蟲魚、人物典故,鏤空的雕刻有5層之多,體現了高超的木雕藝術水平。曾經有人出價600萬,但村民們不肯賣。在厝內,我們看到一個長約四米的大木箱,被鐵條焊在墻上,屏風就被鎖在這個箱子里。
當地老人說,39年前,這些屏風差點失竊,之后就保存在箱子里。去年,為了鑒定這些文物,這些屏風才“重見天日”。但短短幾個小時后,再次被放入箱內。從箱子內充塞的報紙日期推斷,封存迄今有39年之久。而在那之前,當地50歲以下的人都未見過此寶物。
“建這棟房子用了27年,光是木雕木刻,工匠就花了24年,歷時三代人。現在正廳內就陳列著4件鏤空鎦金木雕,木雕高1.5米左右,但所刻雕像內容目前還是個謎。”當地人說。(海峽都市報 記者 帥斌彬 黃孔瑜)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