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人心中的隱憂
昨天,在老盧隔壁的繪畫工作室里,一個1米多高的花瓶旁,已從業30多年的老盛也是一個人在忙碌著,屋里還擺放著30多件大大小小的花瓶,等待著老盛在上面繪畫(如圖)。“在漆器上繪畫,完全是純手工活,一對1米高的花瓶,大約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去掉成本,一天只有幾十元的凈收入。工作量大,收入又低,沒有人愿意來學,更別說來工作了。”看著眾多欲要加工的花瓶,老盛有點無奈。
“現在從事這一行業的多是以前漆器廠的老職工,年齡多在60歲左右,年輕的很少。”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秘書長鄭朝銓坦言,脫胎漆器獲得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一產權稱號,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行業后繼無人及創新不到位等現狀也讓老藝人們對工藝的未來倍感不安。
鄭朝銓說,建國后,脫胎漆器曾經經歷過輝煌,當時,福州地區普通百姓的家中都使用脫胎漆器碗筷等制品,此外,漆器產品還遠銷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外銷量達到60%~70%,出口創匯曾一度闖過800萬元的峰值。不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放開,脫胎漆器逐漸滑落,至2003年,福州市僅有的兩個脫胎漆器廠及工藝美術研究所相繼關門,脫胎漆器元氣大傷,目前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外銷量甚至不到10%。
拯救脫胎漆器行業
脫胎漆器廠倒閉后,除了少部分職工重操舊業,開始手工作坊式生產外,很多都轉行至室內裝潢及其他行業。加上漆器的短期效益不顯著,替代品增多等諸多因素影響,脫胎漆器陷入了不景氣境況,以至被眾人看成是“夕陽產業”。
對此,包括鄭朝銓在內的老藝人們則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傳統的脫胎漆器工藝有它獨特的地方。2006年我市出臺的《福州市保護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實施意見》給漆器行業帶來了福音,其中明確規定開始設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發展專項資金,每年預算安排100萬元進行扶持。與此同時,傳統脫胎漆器保護基地及脫胎漆器行業協會陸續成立,開始了拯救計劃。
“目前,我們采取基地和協會聯合的方式,為企業和客戶搭起橋梁,爭取讓這個產業復興起來。”鄭朝銓說,自基地和協會成立2年來,他們一直鼓勵并組織工藝美術大師和作坊“走出去”,參加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展會。同時,由行業協會牽頭對有興趣的青年進行培訓,吸引新人融入。根據行業協會的構想,他們將會重新規劃傳統脫胎漆器保護基地,爭取讓脫胎漆器的每一個工藝流程都完整地展示出來,讓更多人來了解這一傳統工藝。
“春節期間,搭在三坊七巷里的一些臨時店,僅10天的營業額就達到了2萬元左右,這是一個好的征兆。”包括鄭朝銓在內的一些老藝人均認為,作為一項傳統的手工工藝,福州脫胎漆器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壯大,但“陣痛”過后,它一定會重放異彩。 (記者 王玉萍/文 廖云嵐/攝)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9-02-06福州脫胎漆器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