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不能丟了文化的魂
李秀媛生前最看不慣個別劇場里的二人轉,認為“那已經不是真正的二人轉,而是二人打、二人鬧,把二人轉糟蹋了”。一些二人轉演員也并不回避自己的問題,他們承認二人轉演出中存在著文化含量不夠、內容雷同的問題。有人甚至指出,包括小沈陽在春晚演出時的“說口”,也有許多都是劉老根大舞臺的“剩飯”。
為了提升傳統二人轉的文化底蘊,挖掘傳統藝術的原汁原味,長春師范學院率先在全國高校首家增設“二人轉”專業,而后,遼寧大學又成立了本山藝術學院,開設了表演、舞蹈、聲樂、二人轉等若干專業。從而讓二人轉這種通俗的藝術從“江湖”步入“廟堂”,為二人轉藝人從“大俗”步入“大雅”奠定了基礎。
遼寧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歷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凌源皮影保護與產業開發規劃》、《凌源培養皮影戲曲藝術傳承人獎勵辦法》等文件,有力推動了凌源皮影的傳承保護和產業開發,涌現出了城鄉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張佐飛皮影藝術工作室等皮影文化企業14家,演出班社13家,皮影從業人員2000多人,皮影產業年銷售額達500余萬。城鄉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國遠扎根傳統工藝,大膽推陳出新,出資創辦了凌源皮影職業學校和產業基地,自費招了103人(其中有下崗失業人員70人,其余為殘疾人),傳授影人雕刻藝術。根據中國四大名著及《聊齋》、《隋唐演義》等名著,創作人物“影人”卷本,再進行裝裱,成為可以收藏的藝術精品,引起海內外收藏家的廣泛關注。今年春節期間,趙國遠率隊進入朝陽市的興隆大家庭商場,通過皮影形式,再現趙本山經典小品《賣拐》,引起觀眾轟動。與此同時,沈陽市也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奉天落子,市級“非遺”項目尚帽舞、滿族剪紙列入了和平區南京一校的藝術類課本教材。
這些成功的經驗也為眾多專家所肯定。如何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納入到各級各類教育體系,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和保護,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在最大限度保持該文化遺產本來面目的同時,適當融入時代因素,使古老的傳統藝術在創新的起點上獲得新的突破,更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記者 畢玉才 苗家生 特約記者 劉勇)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9-02-01詔安"慶源號"紙綢莊重煥生機 被列入非遺名錄
- 2009-02-05我省"非遺"保護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近300萬個
- 2009-01-09泉州公布第二批"非遺" 鯉城老地名等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