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
——高爾基
2月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北京農展館開幕。眾多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北京,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向觀眾展示精湛技藝的同時,也在擔心,自己手里的這門絕技能否世世代代地傳下去。
2月9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上,中醫藥劑師用傳統方法現場制作六味地黃丸。(記者 高騰 攝)
這些大師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最近兩年來,遼寧省先后有兩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闔然長逝。其中,“遼南皮影”傳人張永夫仙逝后,收藏多年的3000多件珍稀清代“影人”一度面臨散佚危險,最后不得不“遠嫁”他鄉;“東北二人轉”5個國家級傳承人之一的李秀媛作古后,觀眾耳熟能詳的60多部二人轉劇目也隨之入土,只留下視頻3部。
高爾基說:“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去世后,如何接續文化“香火”,值得我們思索。
保護民間的“黃道婆”
在我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既有管仲、蕭何、韓信這樣的文臣武將,也有黃道婆、蔡倫、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中華文明才能代代相傳,連綿不絕。目前,活躍在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樣是中華文明火種的承載者和傳遞者。
張永夫生前被稱做“東北皮影張”,在制、演、唱、奏各方面都有絕活。從1984年起,他就開始搜集皮影戲史料,耗盡財力心血購買各時代的“影人”,高峰時他珍藏的“影人”近5000件,其中3000多件清代皮影更是彌足珍貴。
與趙本山一同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的黑山縣文化館退休干部李秀媛,是掌握黑山二人轉唱腔最全面的傳承人。在二人轉“說唱扮舞絕”五功中,她是非常全面的一個藝人,300多個傳統劇目她至少會三四十個。她整理的全本《西廂》3600多句,在東北三省絕無僅有。
然而兩位老藝人技藝的精湛卻不能避免他們生前面臨的尷尬:因為整理和搜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生活陷入困境。而生活一陷入困境,就無力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據《遼沈晚報》報道,張永夫病倒在床后,曾被迫先后兩次出讓大批皮影,老人去世后,還留下兩萬元的債務和六七千元的藥費條子。
滿族剪紙國家級傳承人,曾創作出《柳樹媽媽》、《山神爺》、《薩滿出馬》、《八仙圖》等一大批獲獎作品的汪秀霞曾力勸其兒子、女兒學剪紙,但是兒子和女兒回答:你那手藝也不掙錢,我們學它干啥?汪秀霞說:慢慢學嘛,學到一定程度就能掙錢了。女兒當場回了一句話:“你等著吧,你什么時候掙錢,我什么時候跟你學。”汪秀霞頓時啞口無言。
資金短缺、后繼無人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個難解的死結,其結果常常只有一個:人亡藝絕。
![]() |
責任編輯: |
- 2009-02-01詔安"慶源號"紙綢莊重煥生機 被列入非遺名錄
- 2009-02-05我省"非遺"保護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近300萬個
- 2009-01-09泉州公布第二批"非遺" 鯉城老地名等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