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這首歌曲《南泥灣》,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見證。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軍對抗日民主根據地頻頻發起進攻,根據地的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敵后軍民生活面臨極大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爭取勝利,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提出發展生產的策略。1939年春,毛澤東向陜甘寧邊區軍民提出“自己動手,生產自給”;“自力更生,克服困難”的方針。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斗爭已進入更艱苦階段,財政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提到政治的高度,望軍政首長,各級政治機關努力領導今年部隊中的生產運動。開辟財源,克服困難,爭取戰爭的勝利”,并要求全軍“一面戰斗、一面生產、一面學習”。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也發出《關于生產運動的指示》。
在這種形勢下,大生產運動率先在陜甘寧邊區轟轟烈烈展開。1941年初,王震率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軍墾屯田,創造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灣精神”。1942年9月9日,《解放日報》發表《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的社論,號召各根據地學習三五九旅的經驗。
歌曲《南泥灣》由著名詩人賀敬之作詞。當時,19歲的賀敬之被三五九旅廣大官兵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熱情所感動,一口氣便寫出這首《南泥灣》的歌詞,25歲的作曲家馬可立即為其譜曲。這首歌曲一共三段歌曲,共用一個民間氣息極其濃厚的音調,很快就在陜甘寧邊區傳唱開來。歌唱家郭蘭英演唱起來層次分明,十分動人。1964年,這首《南泥灣》被鑲入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南泥灣》歌詞全文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灣,到處呀是荒山。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陜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又戰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范,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范。(李詩原)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