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后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后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并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制品并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雇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后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并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里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于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后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后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的實業家、企業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的一個華僑世家。曾祖父陳時賜兄弟五人中有兩個出洋定居。父親纓紀(又名杞柏)遠渡新加坡開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纓節和二伯父纓酌也出過洋。
陳嘉庚17歲(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資7000多元(叻幣,下同)創設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時隔不久,又接管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
當時,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后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余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后來因日本膠制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于在1934年全部結束。
他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以盡國民天職,故積資千萬,全部用于興學等公益事業,不遺子孫財產。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