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圣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后,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后,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后王冠上的寶石!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鉆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鉆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鉆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癡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于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的小故事:陳景潤出生在貧苦的家庭,母親生下他來就沒有奶汁,靠向鄰居借熬米湯活過來。快上學的年齡,因為當郵局小職員的父親的工資太少,供大哥上學,母親還要背著不滿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掙錢。這樣,平日照看3歲小弟弟的擔子就落在小景潤的肩上。白天,他帶領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數手指頭玩;晚上,哥哥放了學,就求哥哥給他講算數。稍大一點,擠出幫母親下地干活的空隙,忙著練習寫字和演算。母親見他學習心切,就把他送進了城關小學。別看他長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績很好,因而引起有錢人家子弟的嫉妒,對他拳打腳踢。他打不過那些人,就淌著淚回家要求退學,媽媽撫摸著他的傷處說:“孩子,只怨我們沒本事,家里窮才受人欺負。你要好好學,爭口氣,長大有出息,那時他們就不敢欺負咱們了!”小景潤擦干眼淚,又去做功課了。此后,他再也沒流過淚,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為學習的動力,成績一直拔尖,終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立初級中學。 在初中,他受到兩位老師的特殊關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語文老師,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橫行霸道,國民黨卻節節退讓,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陳景潤勤奮刻苦,年少有為,就經常把他 叫到身邊,講說中國5000年文明史,激勵他好好讀書,肩負起拯救祖國的重任。老師常常說得滿眼催淚,陳景潤也含淚表示,長大以后,一定報效祖國!另一位是不滿30歲的數學教師,畢業于清華大學數學系,知識非常豐富。陳景潤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課,一本課本,只用兩個星期就學完了。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氣,多給他講,并進一步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從此,陳景潤就更加熱愛數學了。一直到初中畢業,都保持了數學成績全優的記錄。 祖國陳景潤光復后,陳景潤考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在這里,他有幸遇見使他終生難忘的沈元老師。沈老師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當時是陳景潤的班主任兼教數學、英語。沈老師學問淵博,循循善誘,同學們都喜歡聽他講課。有一次,沈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數學題:“韓信點兵”。大家都悶頭算起來,陳景潤很快小聲回答:“53人”。全班為他算得速度之快驚呆了,沈老師望著這個平素不愛說話、衣服檻樓的學生問是怎么得出來的?陳景潤的臉羞紅了,說不出話,最后是用筆在黑板上寫出了方法。沈老師高興地說:“陳景潤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講,我幫他講吧!”沈老師講完,又介紹了中國古代對數學貢獻,說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歐1000年,南宋秦九韶對“聯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數學家歐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師接著鼓勵說:“我們不能停步,希望你們將來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跡,比如有個‘哥得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至今未解的難題,人們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要把它摘下來!”課后,沈老師問陳景潤有什么想法,陳景潤地說:“我能行嗎?”沈老師說:“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韓信點兵’,將來就能摘取那顆明珠: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陳景潤失眠了,他立誓:長大無論成敗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