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 李美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過去一年,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立足職能,以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為抓手,積極協同文明辦等部門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一、注重政治引領,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一是廣泛開展理論宣講。推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統籌“福小宣”等部門宣講隊伍,遴選科技特派員、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基層干部群眾等作為宣講員,深入農村社區、田間地頭等常態化巡回宣講2000多場次,舉辦省級專場宣講活動,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黨的“三農”政策和我省鄉村振興成就,引導農民群眾堅定信心跟黨走。二是深化鄉村文明實踐。緊密配合宣傳部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依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農服務綜合平臺、“田間課堂”等資源,激發鄉土人才、科技能人、返鄉創業人員活力,推動志愿力量下沉鄉村,服務農民。三是積極推動法律下鄉。組織進村入戶開展普法宣傳,聯合司法等部門舉辦“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民法典進農村”“憲法進農村”“巾幗普法八閩行”等多樣化普法活動,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累計1.6萬個、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引導農民群眾維護合法權益、抵制歪風邪氣。
二、著力以文化人,活躍鄉村文化生活
一是持續開展“大地流彩——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系列活動。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鄉村文化振興活動,協同開展全國鄉村籃球文化展演、鄉村文化振興武夷山行之非遺集市等活動,舉辦新農人故事分享會,征集推介鄉村文化典型案例,長汀縣的巖繪藝術等10個鄉村文化產品入選全國典型案例,泉州“天之飴英都麻糍”、南平“請到武夷來吃茶”參加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有效增加鄉村文化產品供給。二是引導舉辦群眾性文體活動。組織開展農民豐收節系列慶?;顒?,引導農民自辦一批賽龍舟等民俗活動、“村TV”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以及挑谷子、開生蠔等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比賽,會同體育、文旅等部門舉辦2024年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氣排球大賽、健身操(廣場舞)大賽等“村”字號體育賽事,促進改善農民群眾精神面貌。三是弘揚八閩優秀農耕文化。加強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遺產名錄,引導3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建設展覽展示館,制作7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宣傳片,面向社會展示宣傳教育。大力培育鄉村工匠,累計認定技藝精湛的縣級以上鄉村工匠879名,遴選省級以上鄉村工匠名師136名,設立一批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和大師講習所,打造一批鄉村工匠品牌,推動鄉村優秀文化、傳統技藝活態傳承。
三、突出綜合施策,推動農村移風易俗
一是強化部署推動。推動將移風易俗納入年度鄉村振興重要指標、列入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壓緊壓實縣鄉村主體責任。二是廣泛宣傳引導。推動各地和宣傳等部門以媒體宣傳、文化宣介、制發公益廣告等方式,大力宣傳文明新風尚。持續培育選樹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先進典型,每年征集推介移風易俗典型案例,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和感化群眾。武夷山、晉江市的移風易俗經驗做法入選《全國移風易俗工作案例集》。指導各地深入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健全常態化清潔機制,引導群眾形成健康生活習慣。三是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大力推廣文明積分超市、功德(道德)銀行等,通過鄉風文明賦分爭優,給予物質獎勵或精神鼓勵,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目前積分制應用覆蓋全省75%以上的村。四是開展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建立農村高額彩禮等問題整治常態化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將整治任務逐項細化分解到9個省直部門抓落實,選取11個市、縣(區)開展高額彩禮問題集中整治。秀嶼區倡導婚嫁迎娶聘金最高不超18萬元,宴席控制20桌、每桌1500元以內;福安市提倡聘金彩禮不超過5萬元,隨禮最高標準控制在500元以內;大田縣倡導“不送彩禮送保障”;11個彩禮突出地區彩禮比三年前平均下降10%以上。
四、堅持教育培訓,提升農民文明素養
一是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創新開設綜合素養課程,涵蓋政策法規、綠色發展、鄉風文明等內容,每年選送3萬人以上青壯年農民接受培訓。二是實施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學習圓夢”素質提升行動。每年選送高素質農民等農業經營主體到大中專院校免費接受學歷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養。三是實施農民綜合素養提升整村推進行動。以行政村為單位,2024年組織舉辦111期培訓班,推動普及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農村移風易俗、農耕文化傳承保護、鄉村優秀文化等,引導農民參與積分制、清單制、“村民說事”等鄉村治理過程,培育文明鄉風。
下一步,省農業農村廳將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強化工作舉措,積極配合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升鄉風文明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