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中堅持文化自信
郝立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路線圖,為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時代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經驗和基本原則。
一、堅持文化自信,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守正創新
堅持文化自信,要全面認識和充分肯定“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這一活動本身就體現了改革開放中我們黨和人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自信。“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概括提煉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行為規范;“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生動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思想道德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審美”要求和熱烈向往;“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表達了人民群眾深厚而樸實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政治訴求。“五講四美三熱愛”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積極影響,直接孕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文化自信,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賡續“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的優良傳統。這一活動傳統體現了我們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覺自信和守正創新,體現了精神文明與人民群眾日常道德思想文化的有機融合,具有全面性、廣泛性、人民性、接地氣等特點。
堅定文化自信,要在精神文明建設中開拓進取、勇闖新路。在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中,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堅持“兩個結合”,繼續增強文化主體性,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結合各地各行業各群體的實際情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子、新模式。
二、“三明經驗”及其啟示
三明給人們很深刻的一個印象是,它因地制宜,將自然優勢和歷史文化傳統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高度融合。三明具有獨特的自然優勢和人文優勢。被譽為“綠都”,綠化覆蓋率高達77.12%,在全國領先。在三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林改”“醫改”“文改”并舉,社會全面進步。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三明堅持黨的領導,發揮群眾積極性,做到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三明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對我們有重要啟示。
一是精神文明建設不是停留在口號和宣傳上,而是落實在行動和實效上,在多方面做到了在全國的率先示范。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時,三明市率先部署開展這項活動;率先成立精神文明建設機構“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榮獲全國第一個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率先成立文明市民業余學校;成立全國首家無償獻血志愿者協會;獲評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的首批“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率先開展市民文明積分制;等等。這些成就正是文明建設實踐的碩果。
二是厚植文化基礎,重視挖掘歷史文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三明市享有“閩學之源”之稱,楊時、羅從彥、朱熹三位閩學大儒都是三明籍人士,且很長一段時間在三明講學。三明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曾經是中央蘇區核心區,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出發地之一。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三明市重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中,在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提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
三是重視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20世紀90年代末,位于三明的萬壽巖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遺址被發現。2000年,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提出整體保護萬壽巖的意見。三明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這一批示精神,出臺了《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條例》,修建了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并激活歷史遺產的價值。這成為處理好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文物保護和生產發展之間矛盾的典型例證。
四是牢牢抓住精神文明建設的突破口,抓好城鄉融合,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農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關鍵。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入選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該村將發展理念、人才產業、農村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融合,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打造民俗和餐飲業態,建設農民公園、陶文化研究基地等項目,開設老年幸福院、移風易俗廳,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在文明實踐方面,三明市把文明實踐陣地建在群眾“家門口”,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城鄉全覆蓋,發動全市1059個市級以上文明單位與村鎮結對共建,深入開展“新時代市民文明實踐講堂”“文明實踐集市”“創星評戶”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文明實踐熱在基層、熱在群眾。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三明應在做大做強“中國綠都”和“文明城市”的傳統形象品牌基礎上,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符號,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譜寫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新篇。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