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包粽、食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有類似記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還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于市場的美味食品。唐代詩人鄭谷“諸鬧漁歌響,風和角黍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唐明皇吃了一種“九子粽”之后也贊不絕口,“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古城長安有專門制作經營粽子的店,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市場上有“巧粽”出售。還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做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間,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
到了乾隆年間,林蘭癡《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
時至今日,粽子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用流行語來說就是,“可鹽可甜,可方可圓”。從用米上看,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純米粽子,陜西人叫“蜂蜜涼粽子”;二是有餡的粽子,即依不同地區的習俗,有豆沙、棗泥、芝麻等餡心;三是夾果粽子,一般以棗、栗、柿、銀杏等分別與糯米包裹而成。從地域上看,粽子還有南北之分:江南粽以寧波、蘇州等地的最負盛名,其餡心多為豆沙、棗泥、咸肉、火腿、油脂等;北方以北京江米小棗粽子為佳,其餡心以小棗果脯等最為常見。從形狀上看,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頭形的,還有形若小寶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