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無濘,1949年3月出生,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講解員,作為“三一八”烈士劉葆彝的外孫女,她無償捐贈祖宅,傳承紅色歷史,義務講解37載,累計受眾數達十萬余人。2023年6月,榮獲福建省第二屆“最美文物守護人”;2023年7月20日,《福建日報》以 “沙無濘:半個世紀的守護”為題報道沙無濘同志的事跡。
自覺自愿捐贈祖宅
“小樓是我外公劉葆彝設計的,可他還沒見到小樓建成,便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也是在那一年,中共建甌支部成立,這里就成了我外公的老師、同學等當時建甌仁人志士的避難所。” 沙無濘講述著這段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歷史故事。1984年,沙無濘一家居住的小樓被考證為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沙無濘和叔公劉葆康,姨媽劉靜貞、劉永貞及母親劉淑貞討論決定,保留革命圣地,教育后人,自愿將小樓的書廳無償捐贈給政府。1985年,中共建甌縣委、建甌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并將它辟為中共閩北臨委舊址紀念館,1996年4月,經南平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南平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連生命都可以犧牲,作為烈士后代,我們捐出房子又算得了什么?”沙無濘說,將小樓交由國家保護是對外婆的最好告慰,既然決定要建設展館,自己還要努力確保它能一直敞開大門、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
堅持宣揚紅色黨史
沙無濘從1986年起,就志愿擔任起中共閩北臨委舊址紀念館的講解員,介紹中共閩北臨委的建立情況及“三一八”烈士劉葆彝的革命事跡,至今有37年了。烈士后代的她,一年復一年充滿深情地講解,一直樂此不疲。
37年來,她接待參觀10萬多人次,有時一天就來好幾批參觀人群,她盡量滿足來預約人群的要求,讓他們以最快速度圓了參觀愿望。沙無濘講的故事非常生動,故事讓人肅然起敬,同樣她本人的事跡也讓人非常感動。她從小聽長輩講外公等人的革命故事,講述的閩北臨委故事除了看回憶錄、黨史記錄外,許多是聽外婆和當年也參加過閩北臨委地下革命工作的外公弟弟口傳的。沙無濘同志是紅色黨史的優秀宣傳者,她說:“我是烈士的后代,講述烈士事跡是我應該做的。這么多年在建甌,我對烈士事跡熟悉些,我的愿望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烈士事跡。”
(南平市委文明辦 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