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福,1967年12月出生,武夷山市上梅鄉廳下村鄉村醫生。出生在紅色家庭的他深受家庭影響,從南平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班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村醫。三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廳下村下轄12個自然村,幫助1300多名村民守護身體健康,他的足跡遍布附近的每一個村莊,成為村民身邊的“120”。
從赤腳醫生變成“摩托鄉醫”
1933年,正是閩北蘇區進入三年游擊戰最艱苦的時候,33歲的祝樹元在敵軍“清剿”行動中壯烈犧牲于大安。34年后的冬天,一個流淌著“革命者”血脈的嬰兒降生在這個家庭,他便是楊家福,祝樹元的外孫。楊家福所在的武夷山市上梅鄉廳下村距離市區18公里,群山環繞,交通不便,也缺乏交通工具,作為一名村醫,楊家福負責著全村人的健康,僅靠一雙腳,上門給鄉親們看病,藥箱沉重,山路崎嶇,生活艱苦,他卻從沒想過退縮。“我每每覺得難熬時,就想想外公當年的事跡,外公一定希望我繼承他的志愿,為國為民奮斗下去,于是我就又充滿了力量”。數年間,他的足跡遍布附近的每一個村莊。為了盡快到達病患身邊,及時診治,1996年,他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輛摩托車。而在那之后的25年間里,他跑壞了三輛摩托車。只要鄉親們有需要,楊家福隨時都會背起藥箱,跨上摩托,駛上蜿蜒的山路,他也被鄉親們親切地稱呼為“摩托鄉醫”,稱呼變了,但為民之心卻從未改變。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32年來,楊家福為12個自然村,1300余村民送去健康、希望和溫暖。
救人醫病 他沖鋒在前
2021年一個大雨滂沱的早上,楊家福接到電話,住在離家10公里外的自然村,有位老人突發心衰,請他趕緊去看看。此時,大雨傾盆,路上泥濘不堪,摩托根本開不了,皮鞋也沒法穿。楊家福來不及吃早飯,穿雙布鞋,一刻也不敢耽誤,背上藥箱就出了門。蜿蜒的山路,他連攀帶爬走了3個多小時才趕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急處理,老人渡過了危險,等老人情況穩定后他才離去。而楊家福回到家時,已是夜色如墨,腳上的布鞋里外全濕透了。這樣的故事,在他的從醫生涯里還有很多。想鄉親之所想,急鄉親之所急,一直是他的作風。
行醫路上 有苦有甜
一直以來,章阿婆是楊家福的常客,因章阿婆腿腳不便,身患多重慢性疾病,常年臥病在床,楊家福便定期上門為章阿婆檢查,只要到了約定的時間章阿婆總會在家門口迎接楊家福,每當檢查結束后,章阿婆的家人總是留他吃飯,盡管家中貧困,總想著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讓他帶回家,楊家福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可他從未收過村民一針一線。
如今,武夷山下,巖人山間。一輛摩托,一個藥箱,不是遷徙的候鳥,他是照亮家鄉的太陽,他用他的青春在這邊土地上灑下汗水,寫下詩篇。這就是他,一個普通,卻又不平凡的村醫,楊家福。
(南平市委文明辦 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