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行動,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干部下沉,賦能發展造福百姓
東南網10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卞軍凱)
近日,福清市東瀚鎮干部帶領施工隊伍下沉到蓮峰村,全面拓寬一條2.2公里長的施工便道,助力省重點項目福建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早日開工建設。據悉,該項目總投資77億元,將拉動其他行業產值約1500億元。
這是福州市深入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行動,提速項目攻堅、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福州市結合時代特點和工作需求,實施“萬名干部下基層”等行動,并把深化“萬名干部下基層”作為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創新打造“9+N”下沉體系,推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著力解決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問題,把“四下基層”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實際成效。
力量沉到基層,引領項目建設“加速度”,助力民生事業“上臺階”。今年1至8月,福州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35項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723.8億元,占年計劃投資的80.8%,超序時進度14.1個百分點,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發展勢頭;長者食堂、集團化辦學、聯合病房等民生項目持續落地,讓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
靠前服務企業,解難題助發展
位于閩侯經濟開發區的福州長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主要研發生產真空采血管等醫療器械,在實施生產智能化升級時,遇到了資金難題,又缺乏貸款所需要的抵押物。關鍵時候,福州市結合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行動,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活動,把“中小企業可通過專利權質押獲得貸款”等政策送到園區、送進企業。
長庚醫療迅速受益——企業憑借質押核心技術,獲得400萬元貸款。目前,第一期智能化改造目標初步完成,真空采血管項目不斷布局省外市場,預計2023年營業額將增長30%左右。
傳承“四下基層”優良傳統,黨員干部靠前服務企業、助力項目攻堅的忙碌身影在福州處處可見。福州市工信局組建12個分縣區的掛鉤服務小組,每月深入企業、項目現場走訪調研,實地了解企業困難,推動項目開工建設。下半年,全市將確保投資1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17項、技改項目40項、投產或部分投產項目31項以上,讓發展動能愈發強勁。
黨員干部下基層服務重點項目成效初顯:福清市抽調26個單位300多名干部深入基層攻堅,短短一個月即完成中印尼“兩國雙園”項目(一期)征遷;福州高新區舉辦“榕創匯”系列活動暨2023黑馬福州資本對接會,加快榕企資本化步伐……
“企業籌備上市,急需融資擴大產能。倉山區領導走訪企業了解情況后,積極為我們推薦申報省級技改基金貼息補助,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福建富蘭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敏忠介紹。
干部奔赴一線,辦實事惠民生
臺江區鰲峰街道亞峰新區小區有居民2500多人,配備了2個垃圾屋,按設計容量足夠處理小區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然而,2個垃圾屋卻經常超負荷運轉,溢出的垃圾給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問題出在哪里?下派擔任亞峰新區小區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葉小斌,經過深入走訪后很快摸清了實情:原來,小區樓下的亞興農貿市場沒有設置垃圾屋,只能與小區共用,導致垃圾堆積,小區住戶和市場商戶都在抱怨。葉小斌組織市場管理方、物業負責人、居民代表及市場經營戶等,多次召開專題商討會,廣泛聽取民意。最終,一間空置店面被改造成市場專屬垃圾屋,困擾居民、商戶已久的煩心事得到解決。
“我們選派一批黨員干部兼任小區黨組織第一書記,著力推動解決一批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問題,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臺江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福州重點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全力推動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察實情,辦好實事惠民生。特別是“一老一小”群體,在福州的幸福感越來越強烈。
為解決獨居、留守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全市建成了長者食堂500余家,形成了建設“長者食堂+學堂”的“福州經驗”,助力打響“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品牌。
同時,全市已組建204個教育集團,覆蓋940所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提前超量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以集團化辦學推動基礎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的經驗,獲中央改革辦推廣。
打造下沉體系,建機制促長效
到目前,福州已有9.75萬名干部奔赴一線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在此過程中,福州打破原有駐村第一書記、科特派等各類干部下基層隊伍“單打獨斗”局面,整合成企業發展賦能隊、兩新黨建引領隊、人才科創服務隊等9支下基層隊伍,覆蓋鄉村振興、基層治理、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等中心工作和急難險重領域。
“我們堅持全面示范帶動,以9支隊伍示范帶動N個干部下基層載體,打造‘9+N’下沉體系。”福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各縣(區)、各部門涌現出“駐企店小二”“一家企業,一名黨員干部掛鉤幫扶”“千名城管進小區”等下基層載體,推動干部下基層“全面開花”,形成了久久為功的長效機制。
羅源縣推出的“一機制三靠前”落地服務體系,是一個典型代表。該體系包括落地機制、靠前服務、靠前審批、靠前保障,是羅源縣為加快項目落地動建、結合“萬名干部下基層”行動推出的新機制。
一個“快”字,是這項機制實施后給企業帶來的最大感受。“行動快、決策快、解決問題快。”福建友信恒潤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生介紹,該企業投資建設的友信恒潤膠粘模組項目,在縣里各部門合力靠前服務的幫助下,實現“摘地即開工,拿地即拿證”,未來將追加投資擴大規模,形成以羅源為中心、輻射福建及周邊省份的生產基地。
下基層新機制,推動項目落地“加速跑”。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省項目工作正向激勵綜合考評中,羅源縣位列全省縣(市、區)第二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