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創建全國文明鎮巡禮
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地處沙縣區西北部,毗鄰順昌、將樂、明溪三縣,距沙縣城區38公里,全鎮面積248平方公里,轄27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4.7萬人,是沙縣小吃發祥地、省級商貿重鎮、全國重點鎮、連續三屆“全國文明村鎮”。
長期以來,夏茂鎮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鄉風文明培育,在中心工作的強有力推進下,鎮容鎮貌按下“美顏鍵”,群眾百姓開啟“幸福篇”。
俯瞰夏茂。陸燕英 攝
重生態、整環境,建設美麗家園
背街小巷堆積的雜物不見了,市場周圍、公廁附近的異味消失了,“牛皮癬”小廣告撤下了,車輛停放也井然有序……行走在夏茂鎮的街道上,文明創建一點一滴地改變著鎮容鎮貌,文明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浸入人心,每一處變化都在體現著文明夏茂新的氣象。
和諧家園。羅文津 攝
完善環境常態長效管護機制,完善城管、市管所、派出所聯合執法機制,結合鎮村干部網格化監管隊伍,加強集鎮管理力量;建立環境治理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組建志愿服務隊伍,不定期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活動;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行全鎮垃圾清運市場化運作;發行林業碳票,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完善農村“地票”“房票”改革,盤活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權……在一次次的行動中,都在給夏茂增新顏,喚起文明新風尚。
今年以來,全鎮合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598.02噸,清理村內溝渠211.75公里,開展進村入戶宣傳教育800余次,滾動播放LED屏1200余次,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2915人。
抓道德、講文明,培育文明鄉風
可以經常聽到村民們談論到“紅白喜事操辦簡單了,封建迷信活動變少了,特別是結婚彩禮少了,節省了開支、還減輕了負擔。”崇德向善漸成風尚,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為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性組織;開展俞氏祖訓、長阜十訓、懿德家訓等家風建設;以俞邦村為試點,建立“以德換得公益超市”,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評選活動;把夏茂歷史文化叢書、村規民約、新聞選讀等內容轉化成方言,用廣播和入戶的方式對民眾進行宣傳……在探索多元化鄉村思想道德建設上狠下功夫,每一次的嘗試都帶來新的改變,文明新風尚在夏茂鎮遍地開花。
普文化、悅生活,共護老少樂融融
夏茂鎮文化資源豐富,以古鎮文化、紅色文化、小吃文化、名人文化為核心,茶韻文化和生態文化為補充,不僅擁有自然觀光型旅游點,還擁有一批文物古跡、名人故居、人文景觀旅游觀光點。有一文一武兩位功勛卓絕的人物:文——中國財政學泰斗鄧子基教授;武——中國人民解放軍杰出的軍事領導人張廷發將軍。有兩處省級紅色文物保護區:中共沙縣特別支部舊址夏茂文昌宮、沙縣羅坑蘇維埃政府舊址(桃源洞)。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冬酒制作工藝、紅邊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游魚……豐富的文化底蘊,讓這里的百姓增添了自豪感、幸福感。
游魚。羅文津 攝
同時,圍繞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舉辦“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廣場舞比賽、半臺戲、農民運動會等文藝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群眾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在夏茂鎮洋元村,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村幸福院、樂齡學堂、長者食堂、復興少年宮等活動陣地,采取“老少共學、老少同樂”的模式,在每周末開展一次活動,至今已經舉辦近200期活動,連續四年被福建省全民終身教育促進會評為“優秀鄉村樂齡學堂”。
夏茂鎮洋元村“慶端午”包粽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