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汝,“英雄小八路”成員之一, 今年77歲的志愿講解員何佳汝,數十年來致力于傳承紅色基因。77歲的她,數十年來把自己的業余時間都奉獻給了英雄小八路紀念館。作為紀念館的志愿講解員,她每年參與接待任務200多場,服務5000多人。她將初心與歷史記憶化作一筆精神財富,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用一生傳承隊歌精神。
毫不退縮,一群“英雄小八路” 哪里危險沖到哪里
1958年“8·23”炮擊金門戰役中,包括何佳汝在內的13名廈門禾山第四中心小學(何厝小學前身)的學生冒著炮火走上前線,為民兵看守電話線、擦炮彈,炮擊之余又忙著站崗放哨、搶修軍備路、扛運炮彈、洗曬軍衣、燒送開水等。同年,他們被授予“英雄小八路”的稱號。
在前線危險重重,有一次,炸彈落進了他們躲著的洞穴里,幸好沒有爆炸。一群人死里逃生,雖然害怕,但他們從不退縮。甚至炮彈打到哪里,何佳汝和小伙伴就沖到哪里。戰士們著急地呼喊:“太危險了,傻孩子!”何佳汝解釋道:“我們不是傻,我們是擔心電話線被炮彈打壞了,才急著去查看。”
后來何佳汝上了中學,周末回家,只要有需要,她就到學校的展覽館當講解員。1969年,她回到母校何厝小學任教。作為一名教師,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心系學子。當時,學校有多個教學點,她挑了一個最遠的。她說:“我是黨員,我挑最遠的、任務最重的。”那個教學點旁有條很深的排洪溝,每次下大雨,何佳汝就要站在溝旁,把40多名學生一個個牽過去、背過去。
用心用情,退休后把志愿講解當事業 一年有360天都在紀念館
走上講臺,何佳汝教書育人;走下講臺,她則用隊歌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隊員。
在英雄小八路紀念館建成前,何厝小學就設有展覽室,只要有人來參觀,何佳汝都會前去講解。特別是暑假,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國外友人等都慕名而來。有時候她正在吃飯,電話鈴響,一聽是來參觀的,她立刻放下碗筷趕到學校。有外地的騎行者晚上9點才到,她也趕去開門、講解,聽說他們還未吃飯,她立刻為他們買來面包和水。
1999年退休之后,何佳汝更是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奉獻給了志愿解說。特別是2001年英雄小八路紀念館建成后,她幾乎每天都去“上班”。紀念館的管理員、解說員林雅麗老師說:“一年365天,何老師有360天都在紀念館,聲情并茂地為參觀者講述她親身經歷的故事,在青少年的心中種下一顆顆向陽向善的種子。她是紅色歷史傳播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多的時候,何佳汝一天要接待五六批參訪者,但她說:“我不累,能做這件事我很開心,怎么會累呢?”
義不容辭,培養一批又一批講解員 堅持要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每年,何佳汝都要向小學一年級新生講述英雄小八路的故事。她說:“要讓孩子們了解隊歌背后的故事,讓他們從小懂得愛祖國、愛家鄉,唱響隊歌,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從2001年開始,她積極參與何厝小學小小講解員的培養工作。“這里講的是戰士百姓受傷的情形,我們應該用低沉的語氣;這里講述的是學習小八路的精神,我們要充滿激情……”大到最初的材料整理,小到講解時語氣的把握,作為導師的何佳汝把紀念館作為陣地,毫無保留地付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講解員。
即便身體不好沒辦法到紀念館的時候,何佳汝也要打電話去了解紀念館的情況。林雅麗說:“我們會接好她的班,傳承好隊歌精神。”(廈門市委文明辦 陳秀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