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晉安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區。在省市宣傳部、文明辦的精心指導和關心支持下,晉安區緊緊圍繞“一個目標、四個定位、五項工作、三個到位、六種能力”的總要求,著力在“建機制、筑陣地、傳思想、揚新風、塑品牌”上下功夫,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走深走實。截至2021年12月31日,晉安區實名注冊登記志愿者11.36萬人,注冊登記志愿服務團體1623支,累計服務時長467萬多小時。“精準助農”項目獲評全國學雷鋒“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及省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45個個人和團體獲評省、市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著力建機制,下活全區“一盤棋”
作為省會中心城區,兼具城鄉結合的地域特點,晉安在試點之初就堅持城鄉一體推進、全域覆蓋。由區委主要領導掛帥,堅持文明實踐與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創新等聯動實施,打破部門壁壘,統籌城鄉資源,縱向形成“1個中心、1個分中心、9個鄉鎮(街道)實踐所、194個村(社區)實踐站、N個示范點”的文明實踐五層組織鏈,橫向推進7+N平臺建設,壯大8+N志愿服務隊伍,立體化構建“中心吹哨、部門行動、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文明實踐工作考核辦法,明確目標任務、細化責任清單,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文明創建考評,常態跟蹤督導,逐級壓實責任。
二、著力筑陣地,打造服務“全矩陣”
堅持“群眾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在統籌調配、盤活激活、聯通共享上下功夫,充分整合轄區公共服務資源,堅持“面對面”和“鍵對鍵”同軌并行,全力打造志愿服務網格體系,構筑“一刻鐘”服務圈、搭建“一站式”服務點、打造“一體化”服務網,為文明實踐提供廣闊舞臺和平臺,形成了兩岸社區交流中心、“八閩第一站”等一批品牌陣地,推出“志愿晉安”微信小程序,運用信息化手段架構起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工作模式,推進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資源和需求的精準對接、高效統籌。
三、著力傳思想,唱響時代“主旋律”
堅持把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為首要任務,組建多元宣講隊伍,充分發動黨員干部、專家學者、“百姓名嘴”,發展壯大業余講師團、鄉村講師團等志愿服務力量,打造“夕陽紅”講師團、榕博輔導員等特色宣講隊伍,鞏固提升“金雞講堂”“百姓講堂”“文化講堂”“道德講堂”四個橋頭堡,創新打造晉安湖博士講壇等各具特色的宣講品牌,拓展走“晉”新思想線上宣講系列活動,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方式,打通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讓新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2020年以來,全區共開展各類宣講8400余場,覆蓋受眾超52萬人次。雛鷹黨史宣講志愿服務隊榮獲福建省2021年十佳基層特色宣講團。
四、著力揚新風,共譜社會“文明歌”
堅持把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作為基本職責,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涵養崇德向上力量。緊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組織文化志愿者深挖晉安紅色文化資源,推出晉安紅色文化專刊,紅色動漫視頻,紅色地標快閃MV,培育新增6處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精心組織“道德模范”“最美晉安人”等評選表彰,持續深化文明宣傳、移風易俗,廣泛培育新風正氣。充分調動各方志愿力量,聚焦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愛河護河、助學支教、扶困幫弱、“公益3小時溫暖千萬家”等文明實踐活動,在服務群眾中凝聚群眾、引導群眾。
五、著力塑品牌,建設幸福“溫暖城”
按照“龍頭引領一批、鞏固提升一批、孵化培育一批”的思路,持續深化閩臺交流、校地合作、結對共建,緊密聯動兩岸社區交流中心智庫、福建師范大學專業團隊、247家省市共建單位以及轄區20多家社會志愿服務組織,分級分類推進志愿服務隊伍、志愿服務項目和文明實踐所站品牌提升。以“精準助農”等全國、全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培塑為引領,持續培育基層文明實踐示范所站和特色示范點,鞏固提升“八閩第一站”暖心服務示范基地、“村童媽媽”流動婦女兒童幫扶項目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積極孵化“北嶺藝學堂”、“我家小院”等文明實踐創新亮點,逐步形成“區級有品牌、鄉鎮有示范、村居有特色”的新格局。(晉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區總工會主席 葉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