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洋,男,1951年出生,中共黨員,原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第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政教處主任,現任大田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校外輔導員。他二十余年如一日,走訪了145人,行程數千公里,主筆申報大田“第二集美學村”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舊址,并培訓了一支被譽為“業余的團隊,專業的水準”的志愿者宣講團隊。曾獲教育部等六部委“優秀指導教師”、中宣部等三部委“全國普法先進個人”、福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少年時代萌初心
1960年的暑期,9歲的范立洋隨父親回大田省親。“別看這里的房子不起眼,在抗戰時期它們非同一般,陳嘉庚先生有三所學校就辦在這里,史稱‘第二集美學村’。這幾十處房子,都是鄉親們無償騰出的校舍,我們每天在這里舉行升旗儀式,校董、校長和老師給我們講述救亡之道、解讀戰局,教誨我們:要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跟隨著父親的步履,小立洋新奇地走進一座又一座的校舍。面對著墻上遺留的每一行字跡、每一處圖案,父親都會講出一段被歲月塵埃掩藏的故事。
天命之年情更深
范立洋的父親當年是集美高級商校的學生,父親的老校友拉著范立洋的手說:“你看,我們一年年老了,記下這段歷史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父輩的囑托,成了范立洋肩頭上沉甸甸的責任。父親辭世之后,眼看老學長們接二連三老去,搶救民族歷史文化的緊迫感時刻鞭策著他,為了尋訪這段珍貴的歷史,從省內到省外,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鄉村,只要一有線索,他就設法前往。不僅他本人在做,他的同事、親友和考上各地高校的學生也都成了“志愿軍”。在常年的高三教學中,他見縫插針地尋校友、訪故人、查檔案、找資料、核史實,乃至以后的做策劃、布展館、寫劇本、排節目,組織志愿者、培訓解說員、策劃教育活動、接待各地師生、聯絡集美校友,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課余時間和寒暑假。三四十萬字的資料、兩百余幀的歷史照片、兩層大廳的主館、九個分館、三條抗戰播遷歷史文化長廊、九處紀事碑墻和雕塑,真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艱辛不尋常”。
花甲歲月倍執著
2011年,在社會各方的熱忱支持下,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陳列館”在玉田集美職校舊址正式開館,并且聲名遠播。2020年9月,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近三年來累計接待團體觀眾600多批,10余萬人次。他培訓志愿者宣講團隊,并正式向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宣講員。截至2021年8月,他培訓志愿者宣講團隊,帶領他們策劃了“走近嘉庚”“嘉庚風·中華情”“風展紅旗如畫”“重溫歷史·鍛鑄軍魂”“銘記歷史·鍛鑄師魂”等專題宣講50多場,反響熱烈,被點贊為“臺上激情澎湃,臺下熱淚盈眶”,譽為“業余的團隊,專業的水準”。“宣講團原來就七八個人,發展到現在的‘百人團’,隊伍在不斷壯大。”范立洋欣慰地說。(三明市委文明辦 姚曉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