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瑄,女,1972年2月出生,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職工。她是一名退役的全國健將級游泳運動員,職業生涯獲獎無數。退役后,她在不間斷的22個春秋里,累計獻血46次,捐獻全血6000ml,成分血30個治療量,總獻血量達30000ml,用“熱血”傳遞人間真情大愛。2015年,黃慧瑄獲評“2013-2014年度全國無償獻血獎銀獎”;2019年,獲評“2016-2017年度全國無償獻血獎金獎”。
愛的初心:緣于拼搏奉獻的運動員生涯
感佩于慧瑄的獻血經歷,很多同事會崇拜地向她探求獻血的“初心”,她每次都淡淡回應,“那時候就感覺自己年輕,身體還行,看到獻血車就上去了。”看似平淡無奇的背后,往往都蘊藏著不同尋常。1985年,13歲,還是初中生的她,入選了國家集訓隊,赴日本參加廈門與友好城市佐世保的交流活動。懵懂少年第一次以“國家隊”身份邁出國門為國爭光,當國歌在異國響起的時候,注視國旗冉冉升起的小慧瑄心里“練習游泳、為國爭光”的使命感就此萌芽,深入心田……
退役后,她回到地方工作,每每聊起這段運動生涯,她都會侃侃而談,“運動員最大的夢想就是升國旗、奏國歌,雖然我沒能用成績實現,但我從不后悔,我為之奮斗過……而且,咱們調查隊不也是‘國家隊’嘛。”是啊,為祖國奮斗過、奉獻過,這已足夠用一生自豪。愛國才能愛家,才會想到愛他人,獻血的初心在哪里,不用嘴上說,一直在那里。
愛的堅守:習慣成自然,獻血已融入生命
從1999年到2021年,整整22年,不需要組織安排,不需要特殊活動,一個月一次,慧瑄都會出現在血站,雷打不動。“以前獻血不太方便,獻血車沒現在這么多,而且對獻血者的身體限制也比較嚴格,以前我捐獻的是全血,通常需要半年才能捐獻一次,都是掐好了時間去獻的,有幾次早去了幾天都不行。現在獻血條件便利了,還有專門的女性獻血車,我也把捐獻全血改成了捐成分血,這樣就能夠每月捐一次了。”對于為何如此堅持,慧瑄卻回答得如此云淡風輕。
現在的慧瑄已是廈門中心血站的“名人”,血站的工作人員都認識她,一有缺B型血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她,慧瑄總是風雨無阻、隨叫隨到。她常說:“女同志好像到55歲就不可以再獻血了,所以,我還能再獻幾年。”獻血已融入慧瑄血脈,成為一種無法割舍的習慣。
愛的力量:愛可以接力傳遞
有愛之人,都自帶光芒,溫暖他人。慧瑄在單位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干部職工的醫社保繳納對接、保健對象管理及人員考勤等服務保障工作。她經常說,“為他人服務,自己是高興的。”“就像游泳比賽,你差了一秒,就名落孫山了。做服務保障也是,福利待遇一分都不能錯,職工需求一刻也不能拖。”同事眼里,慧瑄就是這樣一個知心大姐姐的形象,踏實認真、有求必應。
德不孤,必有鄰。慧瑄不僅自己無怨無悔地無償獻血,還帶動身邊同事和家人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她的女兒,2020年剛成年,就參加了第一次獻血。近年來,單位組織無償獻血活動,慧瑄所在處室總能齊裝滿員、全員出動,共同傳遞紅色希望。
獻一次血容易,難的是堅持不斷地獻一輩子。慧瑄說自己真的很平凡,但她的大愛正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的堅守和無私正演繹著她不平凡的人生。(廈門市委文明辦 陳秀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