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殘志堅、熱心助人、知孝行善,10年的艱辛和付出,讓一個重度殘疾烈屬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即使再苦再難,他依然沒有選擇放棄。
韓立康從小右腳患有血絲蟲病,2004年病情加重,在鄉(xiāng)親們的資助下做了截肢手術(shù)。雖身有殘疾,步履蹣跚,但身為黨員和村里的文書,他始終沒有忘記初心,對村民朋友他古道熱腸,對村中事務(wù)他不遺余力。
萍水相逢,傾情照顧。2008年7月中旬,韓立康在老家料理完8旬母親的喪事后,帶著時年101歲的伯父一家5口遷至城北社區(qū),成為張長明的鄰居。一次,韓立康到鄰居家串門,見到一位耄耋老人正吃力地幫助躺在特制輪椅上的兒子張長明轉(zhuǎn)身,在接觸中韓立康獲悉,張長明系革命烈士張達炳嫡孫,幼時得過一場大病,從此手足癱瘓、舌頭萎縮、話語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因母親早逝,張長明只好由父親張家養(yǎng)長期照顧。
見此情景,韓立康心想:他們是英烈的后代,現(xiàn)在遇到了困難,我得幫他。2008年8月起,韓立康每天義務(wù)上門協(xié)助張家養(yǎng)老人照料張長明。2010年,張家養(yǎng)患咽喉癌病重,韓立康夫妻又照顧起父子倆的生活。2011年7月,張家養(yǎng)病故,夫妻倆遂長期擔負起張長明的生活護理工作。
為了照顧好張長明,韓立康與張長明同吃同住。每天都會用卡片寫好菜單,讓張長明挑選,然后走兩公里的路到市場買回新鮮的食材精心料理,每頓飯都是喂張長明先吃。白天料理完張長明吃喝拉撒,還要給張長明擦洗身子、定期換洗衣褥、理發(fā),即使稍有空閑,也會陪在張長明身邊、蓋被子、料理拉撒。有時實在吃不消就和妻子黃淑英輪著照顧,善良的妻子也早已把張長明當作自己的親人。在韓立康夫妻的精心照料下,54歲的張長明不僅身體健康,精神狀況良好,還從電視上認識了許多常用字,學(xué)會了用手機打電話。
與人為善,緣自家風(fēng)。談起韓立康,疊石村民都是豎起大拇指。身為村里的黨員、文書,只要有益于群眾的事,他都躬身而為。為發(fā)展生產(chǎn)組織種植香菇,爭取資金扶持,韓立康不遺余力;村里的喪葬喜事,他總是幫忙記賬、當家,料理順當;哪家有困難或急事,他總是第一個趕到幫助,哪怕小小的鄰里糾紛也積極化解;群眾不管大事小事總喜歡找他,因為他總能盡最大努力去做。
韓立康的孝順也為人稱道。父親韓澤興畢業(yè)于廈大,1951年間曾任雙溪中學(xué)校長,卻英年早逝;韓立康3歲起由母親一手拉扯成人,他孝順母親,一直侍奉她至84歲過世,母親腰背長腫瘤臥床7個月,倆夫妻端茶遞水、細微照顧,期間還將101歲的大伯接至家中侍奉終老,直至2010年大伯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