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余年如一日,盡己所能,幫助更多的患者,走出困境,擁抱美好明天。
連寧,男,1976年11月生,福清市融康醫院副院長兼工會主席。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20余年,連寧對精神科常見疾病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深刻明白精神疾病患者更需要醫生的尊重與關愛。他對負責的每位患者的家庭、性格、遭遇都了如指掌,因人而異采取針對性地治療。為了減輕貧困精神病患者家庭的就醫負擔,他牽頭配合殘聯做好貧困精神病患者住院補助、服藥補助的申請和發放工作,帶頭前往路途最偏遠、交通最不便的邊遠鄉村開展殘疾評定上門服務活動,為患者排憂解難。曾獲評福清市身邊好人。
源自信任,堅定前行的腳步
從醫逾二十年,接診過上萬名患者,連寧用愛與關懷點亮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命之光,守護他們的精神家園,為患者和家屬帶來希望與寄托。
從事精神科之初,多數醫生會倍感壓力,連寧也不例外。他多次向年輕醫生強調:“精神疾病患者更需要醫生的尊重與關愛,要對他們的性格、病前的遭遇、支持系統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能夠斬斷復發的根源。”
一位患者生病了,往往意味一整個家庭出問題了。這天來了個15歲的女孩,她身形偏瘦,眉頭緊鎖,母女在門口互相拉扯,女孩遲遲不肯進診室。見狀,連寧醫生連忙迎了上去。了解到她爸媽吵架離婚,慢慢地孩子抑郁了。女孩平時愛發脾氣,沒有自信,沒法正常學習,在學校常被同學們嘲笑……經過連寧醫生的耐心接診,她清澈的眼睛里面仿佛重新燃起了希望。從醫多年,連寧醫生始終努力走進患者內心,他們的一句感謝,一個滿意的笑臉,都堅定了他繼續前行的腳步。
任重道遠,點亮心靈的燈塔
“二十年前,精神科治療手段單一,治愈率低預后差。”精神科的前世今生,連寧如數家珍,感懷在心。多次復發再入院,藥物副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價格不菲的藥品也使得不少患者因病致貧,自行停藥也進入了倒計時。
如何讓患者花更少的錢看好病,始終是他牽腸掛肚、縈繞心頭的事情。為了減輕貧困精神病患者的就醫負擔,他牽頭配合殘聯做好貧困精神病患者住院補助、服藥補助的申請和發放工作。帶頭前往路途最偏遠、交通最不便的邊遠鄉村開展殘疾評定上門服務活動,為患者排憂解難。工作之余,積極參加志愿公益活動。
初心如磐,筑牢防疫的堡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來勢洶洶,疫情防控工作成了醫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精神專科醫院的薄弱環節。疫情就是戰情,病房就是戰場。連寧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克服人員不足、物資短缺、情況陌生等重重困難,夜以繼日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對各項工作細節進行周密部署,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在他的帶領下,融康醫院迅速形成了全面動員培訓、部署落實、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他多次組織學習新冠肺炎的診治指南,組建預檢分診隊伍、強化院感工作、組織應急演練,在這個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陌生領域,有條不紊開展著特殊工作任務,為融康醫院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醫療保障,筑起了牢固防線。
面對疫情,人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可能出現失眠、緊張、焦慮、抑郁。在疫情攻堅最嚴峻的時刻,連寧勇往直前,毫不退縮,帶頭遞交了前往武漢疫情一線的申請書。帶頭承擔市疫情心理援助工作,在深夜、周末先后20余次接聽緊急援助電話,及時干預心理壓力引發的極端事件。冒著風險,多次進入隔離點,為返融人員進行醫學診斷和心理疏導。
砥礪奮進,鑄就醫者仁心
一路學習,一路成長,一路奉獻。在行醫的道路上,最讓他滿足的是能在工作中將自己的所學所得奉獻給患者。作為精神科醫生,連寧常常面對一些驚慌失措、滿面愁容的患者、家屬。患者是不幸的,除了疾病帶來的痛苦外,他們更害怕的是旁人的排斥和歧視。“感謝您的信任,我完全理解您此刻的感受!”這是他經常對患者、家屬說的一句話。
多年如一日,連寧每天第一個進入病房查房詳細了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他始終把患者放在首位,常年24小時開機,只要一個工作電話總是第一時間趕到。每一次臺風來襲,他總是堅守崗位,確保病房兩百多位患者的安全。國家推出重精管理工作,他勇挑重擔,主動與政法委、各鎮街溝通協調,連續6年帶隊下鄉復核,摸底動員,圓滿完成任務。
連寧唯恐自己的業務能力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因此,把學習作為終身追求,多次向福州、廈門、湖南、上海等多家醫院專家請教,參加短期培訓、進修學習。他還經常翻閱理論書籍和文獻,不斷探索,總結經驗,運用于新的工作中。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醫者的仁心和使命,扛起了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從醫已逾二十年,連寧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崗位,兢兢業業,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