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身三躍,他托舉四個孩子,讓他們重獲新生。
張文松,男,1979年12月生,家住平和縣安厚鎮大坑村翻仔樓組。初中畢業后,便回到老家種植蜜柚,平時也會打些零工補貼家用,雖然忙碌,卻也快樂。農忙之余,張文松喜歡去到處走走看看,或是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是走街串巷到親戚朋友家坐坐。東川村則是張文松最喜歡去的地方,那里風景秀麗,依山傍水。從遠處望去,靈通山與東川村倒映在東川水庫上,風景更是一絕。東川水庫,建成于上世紀70年代末,壩高36.53米,壩頂長208米,最大泄洪流量208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7.55平方公里,總庫容160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59萬立方米。是平和縣第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2020年8月27日,忙完農活后的張文松,覺得閑著無事就前往東川村親戚朋友家小聚,想趁著來之不易的閑暇時光,與朋友們一起放放松。到了下午2時30分許,隨著雨越下越大,他啟程回家,在路過東川水庫時,夾雜著雨聲隱隱約約聽到有孩子的哭叫聲,一開始張文松還以為聽錯了,過了一會,耳邊再次傳來多個孩子的哭叫聲,他馬上意識到情況不對勁,便尋著孩子聲音的方向望去。這一望,眼中的場景讓張文松終身難忘。在他面前幾十米處的地方,有一位中年婦女和四個小孩正處在東川水庫深處。
張文松來不及多想,立馬停下摩托車,拿起手機向當地派出所報警,同時以最快的速度狂奔到五人落水處。等到張文松趕到時,一行五人都已經落到水中,孩子們在水里撲騰著、哭喊著,情況十分危急。這種情況下,他已經顧不了那么多,丟掉手中的手機,來不及脫掉身上的衣服,縱身一躍跳進東川水庫,向溺水的孩子快速游去。
一開始,張文松先把兩個離岸邊比較近的兒童一個一個救上岸,確認孩子們安全后立馬返身跳進水里繼續救人。游了十幾米后,張文松抬頭一看,眼前那個孩子只剩下兩只小手在水面拼命的擺動,他快速朝著孩子的方向游過去,潛入水底托起孩子的身體,把他舉出水面呼氣,自己則是一直憋著氣在水中托舉著孩子,一步一步游到了岸邊。待張文松把第三個孩子救上岸時,已經精疲力盡了,再加上雨勢絲毫不減弱,加大了救援的難度。但張文松此時腦海里只有救人的念頭,他知道時間就是生命,現在的情形容不得他做些許的休整恢復體力。隨即張文松第三次跳進水中,由于體力不支,他只能半游半沉在面前那片水域中抓緊尋找,終于在十幾米開外的水中發現了那個最小的孩子,張文松馬上用盡全力向那個孩子游過去,抱著小孩子拼命往岸邊游。把孩子救上岸后,張文松已經累得癱倒在地,但他還是馬上坐起來,查看第四個孩子的情況。第四個孩子由于溺水時間過長,此時已經休克了,而且嘴唇發紫,張文松果斷運用平時在手機上、電視上以及在村部學的急救知識,立刻對溺水兒童胸外按壓進行心肺復蘇,過了一會,孩子把水吐了出來,慢慢醒了過來,張文松終于松了口氣,癱倒在了地上。
此時安厚鎮派出所民警和急救醫生也趕到了現場,民警和醫生馬上把四個孩子送往醫院進行治療觀察,剩下的人員則繼續在現場尋找落水母親。
休息片刻后,張文松便獨自起身,默默離開了。
張文松,即便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民,在救人于水火之中時,也能心懷大愛,奮不顧身,三次跳進水中救助四個孩子,成功挽回四個鮮活的生命。就這份勇氣與擔當,他是一名真正的見義勇為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