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小報持續更新二十載,用愛聚焦百姓民生,弘揚社會正能量。
《烏山簡訊》是全國唯一一份由社區自編自創的小報。自2000年12月18日創刊以來,已出版239期、無償發行30多萬份。這份民生小報的頑強生命力源于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由數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退休老人們組成的編輯團隊。二十度春華秋實,彈指一揮間。《烏山簡訊》也從白報紙單色報華麗轉身為銅版紙彩色報,其內容數次升級改版,但其辦報宗旨從未動搖,簡訊人的光輝傳統、優良作風代代相傳。他們退休后立足社區,老驥伏櫪,用手中的紙筆記錄著社區日益變遷,用行動詮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精神。
《烏山簡訊》是全國唯一一份由社區自編自創的小報,自2000年12月18日創刊以來,已出版239期、無償發行30多萬份,這份社區小報,內容接地氣、貼民生,關注社區的方方面面。一份小報每月更新一期,堅持20年從未停止,秉持“為社區發展鼓與呼”的精神,風雨無阻地踐行著“傳遞民聲、反映民情”的辦報宗旨。
《烏山簡訊》這份小報的頑強生命力來源于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由數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退休老人們組成的《烏山簡訊》編輯團。團隊里兩鬢斑白的老人們20年來從沒有要過社區的一分錢、一支筆、一張紙,始終懷著一顆火熱的“為人民服務”的丹心,懷揣自備的“編輯三寶”——筆、紙、手機,頂著烈日、冒著風雨穿梭于社區的大街小巷、高樓小院,用堅實的腳步探尋著社區里的新變化,耐心地聆聽著居民們的真實心聲,細致地采集著烏山腳下的每個故事。夏日里,總能看到老人們用隨身手帕擦去趕路的汗水,臉上卻帶著收獲的滿足微笑,或是手搖蒲扇熱情地參與到傍晚納涼的居民們對國事家事的討論之中;冬日里,再低的溫度也無法冷卻老人們編輯的熱情,小小的編輯室里始終暖意濃濃,有的奮筆疾書只為新政策新理論的更好傳播,有的激烈爭論只為一個小小標題如何更加引人入勝,有的揮毫潑墨只為這份小報擁有更美的展示……老人們在臺燈下、電腦前,發揮各自所長,精心構思,謀篇布局,反復推敲,筆耕不輟,樂此不疲。
2006年,老人們還迎來了《烏山簡訊》的一次升級,那就是改為彩色版面。這是時代對小報的要求,更是這群離退休老人們與時俱進的自我革命。面對改版新課題,老人們技術不明白就從頭學、向孫輩們學,內容要升級就更多地向居民問計、向專家討經,這支福州最年長黨員志愿者責編團隊用“最美夕陽紅”打造《烏山簡訊》成為社區黨建小窗口、先進文化小陣地、居民生活小剪影、“老有所為”小園地的堅實品牌,更鑄就了這份小報最為百姓所喜的特質:注重思想性,但不呆板生硬;注重知識性,但不攀高獵奇;注意趣味性,但不低級庸俗;注重群眾性,反映居民心聲。
《烏山簡訊》編輯團隊的老人們都無私忘我地把有限的精力和生命奉獻社會、服務百姓。在承擔編輯工作的同時,老人們還一刻不停歇地參與義務讀報、出墻報、寫春聯等社區各項志愿活動,自編教材幫助居委會、黨總支,定期組織居民學習培訓,講文明知識、環保常識、保健衛生科普等,還教居民唱歌、做廣播體操。
小報雖小,卻難在廿年如一日的堅持;老人雖長,卻勝在初心不變、專心不移、熱心不改,為烏山社區這群最可愛的老人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