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歲他,幾十年如一日,關心基層群眾的健康,退休后,致力于研究鄉土歷史,守護文化之根。
陳俊孫,男,1947年12月生,寧德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屏南縣政協文史研究員;原屏南縣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副主任、屏南縣中醫院院長、副主任中醫師。兼任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寧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中醫內科學會理事、中醫糖尿病學會理事、福建省醫學史學會理事、陳修園研究會理事。
“痌瘝在抱”,仁心妙術為病人
“醫為仁術,救死扶傷”,這是陳俊孫從醫50多年,不論在職或是退休,一直抱著的本職信念,面對每一個病人他都是當病人為親人,傾注心血去關心關愛他們。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俊孫在熙嶺衛生院任職。當時基層衛生院條件簡陋,缺醫少藥,且山區交通不便。任職期間,他身兼院長、防疫二職,除做好行政工作外,還須負責全鄉的衛生防疫工作。
那時大多自然村公路未通,沒有班車,好幾年里,每周他都要獨自挑著醫療藥品和設備翻山越嶺到各自然村為村民看病、接種。不僅如此,在當時全院僅三名醫生情況下,他以醫生身份每日坐診,晚上值夜班,經常在晚上值班時為搶救病人而徹夜守護,次日又照常上班。
屏南縣中醫院建立后,他先后任副院長、院長,除抓好中醫院行政工作,他保持著一個普通醫生的本職,坐門診,值夜班,不論白天黑夜,酷暑寒冬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立即應診,他將真摯的情感傾注于病人身上,許多病人感動的稱他是“病人的貼心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病人面前,陳俊孫深切體會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內涵,他始終致力于用醫者仁心捍衛患者生命,護佑百姓健康。
五十年堅守,初心不忘
2007年,陳俊孫退休了。由于他熱心公益,關心病人,在地方上有較高威望與知名度,許多人邀請他去私立醫院坐診或聯合辦醫,均被他婉辭。
希望發揮余熱的陳俊孫,接受了屏南縣老年大學的聘請,擔任兼職教師,并受邀兼任古廈社區計生協會會長、古廈社區黨委委員、第四支部支部書記等職,雖然是義務兼職,但他說:“退休后還能為家鄉、為社區服務,還計較什么待遇呢。”
古廈社區管轄范圍較大,轄區人口2萬多人,包括縣、鎮機關單位及廠礦企業、居民等,陳俊孫不畏辛苦,認真做好社區計生協會與支部黨建工作的同時,還經常下鄉為各鄉村群眾義診。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陳俊孫憑著以住從醫與防疫經經驗與責任心,在農歷正月初二就趕往社區值班,并不顧自身安危,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情況下,他挨家挨戶分發防疫宣傳單,宣傳防疫知識。在封城及抗疫常態期間,他每天都在古廈路段巡查宣傳防疫政策與防護知識,即使在風雨交加的嚴寒天氣,他都堅守崗位,從不退縮。
文史專家,著作等身
陳俊孫在日常生活中,還熱心挖掘推廣家鄉歷史文化。
二十多年來,陳俊孫癡迷于研究地方歷史、文化、民俗等,撰寫、點校了一百多萬字的文史著述,被寧德市政協聘為屏南縣唯一的一名文史研究員。
大家都好奇,做為一名醫生,他為什么會寫出這么多的文史著作?原來自青年時期起,他對歷代醫家的高尚醫風醫德與仁心妙手極為仰慕,于是開始鉆研醫學史。1981年,他的第一篇醫史文章發表后,堅定了他對醫學史研究的信心。研究醫學史,一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二要有深厚的文史功底,于是他刻苦鉆研歷史與文史知識,利用業余時間撰寫醫學史文章,被福建省醫學史學會聘為理事。
退休后,他將大部分精力與時間放在研究地方文史上,他用六年時間獨立自費點校了屏南歷史上四部舊縣志,在福建省文史館的資助下,2014年5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后,得到許多專家與有關人士的高度好評。三年時間內,先后兩次以《屏南縣志(四種)》、《屏南舊志集》出版。此外,他還撰寫了近百篇文史文章,編撰出版了《屏南古代楹聯匾額選注》、《屏南民間信仰》等專著5本,參編4本。
由于陳俊孫對地方文史的深入研究與知名度,2018年3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攝制組來到屏南縣,專門采訪陳俊孫,請他講述屏南的歷史。該節目在中央臺播出后,在屏南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好評如潮,在網絡上網友們也紛紛點贊點他一心為家鄉的歷史文化的保護、推廣做了突出的貢獻。
他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只是從醫幾十載,每一次為了患者的需求,他始終堅守一線,為人民健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耄耋之年,他癡迷地方歷史文化,堅定的為“家鄉文化”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