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一名極為普通的五十多歲農村婦女,作為一個兒媳婦,多年來她一直不辭辛勞悉心照顧著癱瘓在床的婆婆,用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譜寫了一段人間真情。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周彬的婆婆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
幾年前,周彬的婆婆因為身體原因有些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周彬便將婆婆接到家中。
想著婆婆的生活習慣與自己不同,為了更快摸清婆婆的生活習慣,便于照顧,周彬主動了解情況。得知婆婆生活有規律,吃飯睡覺都講究定點準時,周彬就按照婆婆的習慣,吃飯、睡覺、擦洗都盡量選在固定的時間段。
從此以后,每天早晨7點,周彬就開始給婆婆喂飯,每隔兩三個小時她就為婆婆翻身、拍背、洗臉、擦身,夜里至少起床3次,為其翻身拍背,更換尿不濕。白天重復著這些動作還顯得不太費勁,但是到晚上,一樣不落的照顧就顯得特別繁重。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周彬從來沒有嫌棄,沒有抱怨,每天不曾間斷對婆婆的照顧。為了定時查看婆婆身體情況,周彬還特買了個鬧鐘放在床頭,堅持每天給婆婆泡腳,每逢好天氣,她就將婆婆推上到外面轉轉,讓她曬曬太陽。
在周彬的細心照料下,自婆婆臥床以來,身上沒有長過一點褥瘡,房間里也被打理得一塵不染,沒有絲毫異味。
婆婆牙口不好,無法正常咀嚼吞。為保證婆婆和小侄女每天都能吃上熱菜熱飯,周彬都是先喂婆婆,再喂小侄女,最后自己才吃飯,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孝”的含義。
由于前幾年小叔子犯事坐牢,周彬便將五六歲的小侄女接到家中照顧,用柔弱的肩膀,為家撐起了半片天。
面對街坊鄰居的稱贊,已年過半百的周彬總是淡淡地說:“走進這個家,我就是這家的人,孝敬老人照顧孩子,是我這個兒媳應該做的。”
雖說剛開始時,有些不習慣、不適應,但如果周彬選擇離開,那么婆婆和小侄女就真的無依無靠了,生活再難也是可以咬咬牙堅持下來的。“做人做事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苦點累點沒關系。”就這樣,周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操勞著,這些點點滴滴,丈夫和婆婆看在眼里,暖在心頭。
周彬始終認為勞累和精神負擔真的沒有什么,夫妻和睦、老幼有養、互敬互愛的生活即使再困難也能問心無愧的活著,這便是全家最大的快樂。誰都有父母,誰都有老的那一天,孝敬老人應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周彬這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付出了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和真情,展現了一個普通婦女孝老愛親、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高貴品質,她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正是她無怨無悔的奉獻,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讓家庭充滿了溫馨,充滿了幸福。